“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出齐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出版座谈会暨“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重大课题结项报告会12月2日在上海社科院小礼堂召开。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宣传部、世纪出版集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社科院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等相关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及丛书作者、编辑人员约50人参加。项目负责人熊月之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进展状况和取得的成果。据介绍,立项于2001年的“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课题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年升格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项目得到了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的资助,是教育部资助的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上海城市史在最近十年的主干项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介绍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的出版情况。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欧亚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30多位学者共同参与编著的“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自2008年8月开始出版至2011年10月历时3年全部完成,丛书共25种800万字,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全方位诠释了上海的城市变化与特质,全景式展示了鲜活的上海城市社会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宣读了“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课题结项报告。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在城市史研究中,社会生活史是近些年国际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发生在上海的诸多事件都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意义,研究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对于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有一定价值。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就视角而言,丛书具有史学研究范式转变的意义;就内容而言,丛书不论是对侨民、移民群体,还是对职业群体及其生存状态、社会生活的研究,都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深度拓展,一度空白的多项领域被深入挖掘,尤其对上海人的居住、粮食蔬菜供给、饭馆消费等方面给予关注,别出心裁又切中要害;就史料而言,丛书对报刊、档案、书信、回忆录等整理到位,更发掘出一批诸如档案、漫画、日记、口述史料等新史料;就方法而言,丛书在理论方法层面尝试运用了社会学、新文化史等新方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