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研究的成果和资料都很丰富了
东方早报:既然现有的上海史研究成果那么多,那在新的《上海通史》中是以原创为主还是以成果总结为主? 熊月之:我的要求是,能原创就原创,也可以在现有研究成果上进行总结。虽然是重修《上海通史》,基本上是从头再来,但原先的研究成果是可以再用的。 东方早报:相比1999年版《上海通史》,新版本的修撰中,哪些部分是要加强和补充的? 熊月之:老版本有它的好处,比如把整个上海的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很多部分都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可以写得更好。这是种种原因造成的,比如涉及人手因素,当时的研究基础和资料基础等。 以今天的眼光看,上海史有两段最值得写,一段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就是所谓黄金年代,第二段是改革开放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后到世博会。所以有些内容更加充实,所谓更加充实,以后我会慢慢阐释。我们以前修上海史,对外国人的影响注意不够。上海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最早是柳亚子(诗人)等人在1932年搞了上海通志馆。1930年代,他们做上海通志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当时的上海人都在谈论收回上海租界的事情,五卅运动以后整个社会的反帝氛围也很重,在这背景下,柳亚子他们修上海通志的时候就强调中国自己的东西,当时就对租界部分不太重视。但上海城市怎么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可能回避租界。我有一个判断,近代内地的城市,受西方影响是比较间接甚至不大的,而上海受西方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比如当时上海的华界仅仅占整个上海城市区域的十分之一,剩下部分都是租界,更不要说经济总量和人口。所以怎么能置上海的主体部分于不顾呢?这种历史叙述是不完满的。这些年,我们对租界的研究、资料披露非常多,尤其是西方人在上海经营的资料。我们不能说这些是不属于上海的,它们至少是构成上海的重要部分。所以关于租界部分,和上海外国人部分,会在新《上海通史》里加强。这部分构成了上海与世界的关系。在1990年代,上海史更多的还是一个地方史的概念,但现在的上海史研究完全是一个世界史的概念。现在研究上海史,不回应全国学者和世界学者的看法,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备的,甚至是不能称之为学说的。一个城市史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视,这种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 此外,以前民国部分写得不太满意,这跟研究水平和材料有关,而这些年上海史研究成果最多的就是民国史。 还有一点,上海大批的档案尤其是解放后的档案已经开始披露,1978年以前的档案,大部分都能看到了,这对我们重写《上海通史》的帮助非常大,同时也提供了研究基础。还有很多学者比如金光耀、金大陆他们收集了大量民间材料,所以《上海通史》的写作可以非常丰满。
从地下考古写到世博会加强1949年以后的部分
东方早报:这次《上海通史》的体例是否已经确定? 熊月之:我们会将中国传统的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与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通史体例结合起来。与传统纪传体比起来,现在纪、传、表、图都有了,但不设“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这是鉴于上海已经有了100多种专业志,如果再设志,势必有太多重复。现在的主要卷目,实际用纪的体例,将市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内容编织进去。 东方早报:在你的计划中,新《上海通史》的时间上、下限是否已经确定? 熊月之:我的原则是时间上限不限,从地下考古开始,所以我们计划《上海通史》古代部分将做5卷,比如从地下考古到唐代设华亭县为一卷,其实这段内容也很丰富,陆机、陆云以及三国时期的上海依然很有内容,尽管当时不叫上海和华亭。史前时期至少唐代设华亭县,这是一卷。然后,从华亭建县至上海建县,又是一卷,时间上是公元751年至1291年;第三卷是1292年至明代1643年;第四卷是清代前中期即1644年至1843年。另外,这一时期的人物设一卷。在1999年版中,古代部分只有一卷,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被大大加强了。上海历史上最丰富的内容是从晚清开始的,所以我把后面的上海历史分成三段即晚清、民国和当代,每一段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设一卷,这样就有12卷。 在我们的计划中,《上海通史》的下限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1949年以后的上海史部分,我们会加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 东方早报:我看到暂定的各卷目录中,人物传的分量很重,暂定8卷。这些人物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熊月之:在人物部分,主要我们会为在上海出生或者主要活动在上海的人物做评传。比如张闻天是出生在上海的,当然要写,比如周恩来在上海时期的活动很重要,我们当然要为周恩来做人物评传。 东方早报:在这样一个时代,怎么写那些敏感人物? 熊月之:我们不会回避,会以客观材料去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