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使世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流光异彩、风情万种的上海,事实上,从近代以来,无数作家、画家和学者就没有停止过表达他们对上海的喜爱、依恋,抑或是种种难以名状的情丝。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充满吸引力的冒险家乐园、风花雪月的十里洋场,还是早年的东方明珠和如今新建的金茂大厦,在中国几乎再找不到一个城市能像上海这样集开放、优雅、前卫、神秘于一身,令人着迷了。 上海辞书出版社从2005年起开始潜心策划,并不断推出的“上海书系”系列图书,正是让读者通过阅读来探究这个城市的前生今世、梳理这个城市的纵横经纬、品味这个城市的细枝末节,让上海人和非上海人都能真正深入到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中。 “上海书系”系列图书,迄今已出版《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老上海小百姓》等二十余种,囊括了张乐平、戴敦邦、杨华生、沈寂、马尚龙、薛理勇、仲富兰、淳子、孔明珠、何菲、茅晓玮等老中青主力作者,力图以一批反映上海历史变迁和现实发展的人文读物,来展现上海的都市生活、文化气质以及变革意识。其中,何菲的《上海熟女》等被誉为“有亲和力”和“最有嚼头”的上海读本,被数次重印。“上海书系”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也引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了新的“上海热”。 厘选作者 “上海人”是唯一的优势 也许是出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上海文化的敏锐触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营销部主任朱志凌在2005年就萌生出策划“上海书系”的念头。“在以城市为主题的图书中,上海较之中国的其他城市更加受到出版人,特别是上海出版人的青睐。据悉,有关上海题材的读物内容涉及上海的政治、文化、教育、历史、宗教等各方面,形式包括理论读物、工具书、画册、小说等,以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全面解读上海。与百万言的史学论著相比,我们发现,上海题材的小说、散文等文化、纪实作品更能将触角从上海弄堂深入到上海的方方面面。”朱志凌说。 当然,从有理念到为读者呈现出一部部精彩的图书并非易事。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书系”是一套全社各编辑室都可以参与的开放性系列丛书。这其中,朱志凌担任责任编辑的为数众多,并且基本上是他自己策划,再与选题风格合适的作者约稿。无论是新老作者,他都一视同仁,唯一的标准是:必须符合“上海”主题的才行。据说,有一位作者文笔一流,文章都是一气呵成的,但近40篇文章里有1/3不符合“上海”的主题,朱志凌便和她逐篇议定话题。朱志凌说:“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在我这里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唯一的优势,你必须是‘上海人’,无论你是‘旅居海外’,还是你是‘新上海人’,至少这个作者正在或者曾经生活在上海。当然,作者的优势还要取决于市场。” “上海书系”实际上是以散文随笔为主打的文体。作者主要是活跃在文坛、媒体的中青年群体,其中有资深的杂志社主编主笔、电台主持人、大学教授,如《现代家庭》主编马尚龙、《交际与口才》主编孔明珠、《上海采风》主笔何菲、东方电台主持人淳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静等。除了传统的约稿方式,朱志凌还开始在网络中寻找作者,如《上海格子间女子——在办公室闲逛才是正经事》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硅谷的才女茅晓玮,“我与这位女作者之前并不相识,实际上我们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进行这本书的选题策划、设计编排的。这本书写出了在超级办公室里工作的白领的喜怒哀乐,唤起了读者对上海‘格子间女子’这个时髦集团的极大兴趣,风靡一时”。而《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的作者周林也是朱志凌从博客里找来的。 用细节把握上海的文化脉搏 从哪里开始解读上海文化呢?“上海书系”系列图书为我们展开了一个个小细节,这些细节浸润在上海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展示出历经岁月沧桑后海派文化的变与不变。其中,无论是对上海新派青年的把握,还是对老上海故事的钩沉,都紧紧贴近了新时代读者的阅读趣味。 号称上海女人“蓝颜知己”的《现代家庭》主编马尚龙,在“上海书系”中不再品评女人,而是开始了《上海男人》的“自我解剖”。男人帮:上海这一个“大染缸”;男人居:安家乐业是行为艺术;男人谋:一生与女人温情暗算;男人门:路数最清爽;男人装:得女人心者得天下……在充满上海式魅惑的标题下,他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并融合虚构的经典人物、著名的社会生活事件、真实的历史人物、翔实的调查数据、细微的时代心态,以独特的个人叙述风格,描述了错综复杂的上海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