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人头上有朵花——一座城市跨世纪的婚姻风情

    这首童谣,是我儿时弄堂里传唱的:“啥人头上有朵花,明朝夜里要结婚。”
    不光只是嘴里唱叨,还要动口又动手。动手是要为歌儿佐证,就是要把花放到某个人的头上。
    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店里无花可买,身边也摘花较难。放到脑袋上的,当然很少是货真价实的花,甚至连纸花也捞不着;大多是碎纸片、树叶什么的。玩这游戏的,都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
    让“花”开在人家头上的过程是悄悄的、隐蔽的;绝不能让他在那个“花”儿即将落下之际察觉,发现你的意图。于是,在童谣的掩护下,完成了摆“花”的任务。另一种情形,则是在把“花”放到某人头上之后,儿歌声骤然而起。
    每当童谣声起的时候,在场的人,要么是伸出两只手在自己的头上扫来扫去,要么就是警惕地左闪右躲。总而言之,就是生怕花落我家,唯恐“明朝夜里要结婚”。
    现在想想,觉得好笑,有点滑稽。那时,连结婚究竟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的我们,为什么竟然对它要这样的退避三舍?为什么异性相吸的定理,在这里失去了它的功用?难道今天头上有花与明朝夜里结婚潜伏着什么必然的关系?
    正是应了哲人的那句话: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新旧感觉的梳理、辨析和把握,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触及、认识和深化,以至于解决。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男女的地方,就会有姻缘。
    上海姻缘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是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有关。它生于斯,长于斯;既活跃着我们民族传统的因子,一呼一吸间又与全球最新节拍同步。带着它独有且鲜明的烙印、磨打不去的胎记。城市使之更美好,它令城市更美妙。
    姻缘,还可以看作映照城市生活和城市人一面再好不过的镜子。做这样的比喻,不仅是因为世人把镜子的圆破用于表达婚姻的完美程度;它还观照了我们自身的成长,映出了生活中诸多生动传神的面相……
    我们常把家庭比作社会的细胞,细胞的稳定、和谐和健康,自然是相当的重要;要做到这一切,就要取决于姻缘的状况和质量。哲学家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姻缘也不会例外。但姻缘的美满,就是在舌头与牙齿的打架中逐渐完成的。姻缘何尝不是孕育着明天美丽花儿的骨朵呢?
    城市的童谣绵延流传,串起了上海这座城市丰富多彩而又不断发展前行的姻缘。

                                                  袁念琪
                                              2008年秋·上海
                                                改定2009年夏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