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神探索的书

    《在路上》成功之后,凯鲁亚克的出版商最初拒绝了他的《地下人》和《特莉丝苔萨》这类稿子,让他写一本延续《在路上》的主题的通俗易读的书。于是有了1958年出版的《达摩流浪者》。相对于他的其他作品来说,这本书比较常规,句子短而简洁,故事情节整体比较乐观向上。凯鲁亚克的密友曾批评该书是一本“游记”,过于感伤。但不管怎样,《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除《在路上》之外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和其他凯鲁亚克的作品一样,《达摩流浪者》也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故事取材于凯鲁亚克1956——1957年的生活,那时《在路上》还未出版,凯鲁亚克也还未因此成名。书中着力描写了凯鲁亚克(在书中名为雷蒙·史密斯)和小他十岁的朋友加里·斯奈德(书中的贾菲·赖德)之间的关系。1969年凯鲁亚克去世的时候,斯奈德仍然在世,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艾伦·金斯堡(艾瓦·古德保)和尼尔·卡萨迪(科迪),等都作为书中的一个人物出现。

    《达摩流浪者》的特点在于对精神上的严肃和冥想的描写。在本书描述的这段时间里,凯鲁亚克正深深着迷于佛教。他把自己称作为一个“托钵僧”——佛教的和尚。凯鲁亚克在作品中显得比现实生活中更有智慧。他对于伤心、存在可变性和同情的价值的认识在《达摩流浪者》中巧妙地体现出来。在小说中,史密斯和赖德讨论了很多次关于佛教的问题。赖德试图利用佛教来使自己变得审慎,并能同美国社会及其过度的物质主义和对电视等无聊爱好的沉迷分离开来。史密斯的视野更加开阔,认为同情和理解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性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现实背景里所谓的压抑的五十年代相反,年轻女孩们被赖德所吸引,他也很愿意和起初很勉强的史密斯分享她们。在书将近结尾时,赖德给了史密斯一个预言式的警告:警惕过度饮酒的威胁,而在这之后不久凯鲁亚克的生活就因过度饮酒而变得一团糟。

    从根本上来说,《达摩流浪者》是一本美国的书,书中充满了对美国的热爱,因为它让人们有机会进行精神探索,同时还给她的人民带来很多其他的机会。在他后来的一部作品《孤独的旅人》的前言里,他贴切地把自己的作品称作为“普遍爱心的说教,这是歇斯底里的评论家未能从我那些写实小说里描述的狂热行为中发现的一点。——我不是一个‘垮掉’的人,而是一个怪异的、孤独的、疯狂的天主教神秘主义者。”在《达摩流浪者》中,我发现了一种精神性,一种在世事变迁面前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一种美国的感觉。这的确是一本广受欢迎的书。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