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向往 狂放不羁

  看完这本书总会勾起我对狂放不羁的粗糙生活的向往。 

  其实按我低调的风格,这篇小文应该叫“打开书本,随时出发”。凯鲁亚克的书总是让人有种独自流浪的冲动,但是既然一时半会逃不开朝九晚五的生活,那么随着书本,跟着凯鲁亚克来一段疯狂的旅程也是不错的。 

  《达摩流浪者》号称是《在路上》的续篇,我刚看见的时候还以为这本书叫《颠覆平庸》——腰封上那几个字可比书名要大和显眼得多。拆掉腰封,封面上就只剩下凯鲁亚克的签名,空无一物的设计倒蛮切合书中禅宗“空”的理念。可这一切还没有结束,空白的不过是书皮儿。拆下书皮儿,手里终于是本裸书,那封面像是拿毛笔瞎画了一个“十”在上面,不知所云的很有范儿。 

  翻开书页,上来就是一段洛杉矶到旧金山的旅程。我每次看他的书都要备份美国地图,跟着他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瞎蹿。但这本书和《在路上》相比,总里程少了很多,疯狂的派对也有所减少,多出来他们打坐、沉思还有拈花微笑的故事,流浪的路上也带着禅的领悟和信仰。但不要把这本书和一些参禅悟道的小品文联想到一起,他们还是一群爱喝酒的小伙子,饿的时候会想吃好时巧克力棒。 

  小说以雷蒙·史密斯(原型即杰克·凯鲁亚克本人)为第一人称叙述,真正的主人公则是以诗人加里·斯奈德为原型的贾菲·赖德,内容上是凯鲁亚克本人的流浪回忆录,充满了对“垮掉的一代”整体精神面貌的刻画。 

  写作风格上还是“自发性写作”,简单讲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像杜鲁门·卡波特嘲讽的:那不是写作;是打字。这批评真没错,1957年11月26日,凯鲁亚克在奥兰多开工,十一天之后,也就是12月7日,七万五千余单词的《达摩流浪者》便告完稿。 

  但是这种风格让我读起来有狂飙突进的快感,你就像能感受到他双手在打字机上的节奏,那么的流畅。翻开书就像看老朋友的日记,嘿,瞧这家伙又去了哪儿,听他给你讲路上的见闻。那种生活是我们常常向往但总是缺乏勇气去践行的:穿二手店的衣服,搭便车上路,在睡袋里夜宿河谷,在杳无人烟的深山里做林火瞭望员。在背包里装满可以应付世界末日的装备,来和这个消费主义的工业社会说再见。 

  看完这本书总会勾起我对狂放不羁的粗糙生活的向往。如果你不满足于只是看书,对日常生活精神出轨,那么就拿起背包出发吧。或者可以买一个睡袋在自己家的地板上睡觉,至少可以做一锅鹰嘴豆培根汤,和他们一起在深入骨髓的疲惫后,享受最美妙的晚餐。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