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瑟尔》前言

    杰克·凯鲁亚克是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的橄榄球明星,曾因漂亮的触地得分赢得比赛,引起了哥伦比亚大学橄榄球队的著名教练卢·利特尔的注意,利特尔还承诺为凯鲁亚克提供大学奖学金。

    凯鲁亚克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位印刷工,原为法裔加拿大人。他们一家从洛厄尔搬到晨边高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突然之间全美国的男孩子都立刻对橄榄球失去了兴趣,他们都涌到西区酒吧,面对着那个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名叫艾伦·金斯堡的家伙,那家伙从不远的新泽西赶来,跟他在一起的是从圣·路易斯出发途经哈佛来到这里的威廉·巴勒斯。两个人在照片上摆出同样的姿态——正如金斯堡所说,“行动起来!我们就像纪德书里的人物一样,是国际大浪子。”

    尼尔·卡萨迪,就是被金斯堡誉为“威风八面,堪称丹佛城的阿多尼斯”的那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司机,跟他的女友一起像风一样来到纽约,突然之间萌发起势不可挡的决心——要全心全意跟阿伦、杰克和比尔学写作,作为回报,他会把他在西部的生活原原本本讲给他们听。这时“垮掉的一代”已经准备就绪,就要踏上声名大噪的征程了。事实上,凯鲁亚克在尼尔刚出现的那几年便创作了《在路上》,可是这本书直到七年后才得以出版。而在这七年里,这本书的作者背着沉重的背包,包里装着厚厚的手稿,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文学漂泊者。之后,当《在路上》于一九五七年问世的时候,他便借此声名大振,背包也因此放下,他所有的书稿便开始接二连三地不断问世。

    《特丽丝苔莎》或许是凯鲁亚克巧妙地对《你好,忧愁》表示敬意的作品(这本书曾使弗朗索瓦丝·萨冈一夜间成为明星)。这部小说写的是凯鲁亚克与墨西哥城风尘女子的风流韵事,也是亚文出版社平装图书的首次问世。《科迪的幻象》是对《在路上》中主角人物的又一次尝试,这一次他把杰克和尼尔之间的对话原封不动地置于作品之中(比沃霍尔的创作技巧和“口头传记”至少要提前十年左右)。

    在《大瑟尔》中,我们看到了令人哀伤却又恢宏壮丽的结局:“垮掉的一代之王”坐在普式火车的卧铺车厢内一次次地游历整个国家,狂热的少男少女紧紧追随他,直到他放弃探索、不再酗酒,把打字机扔在了一边。一九六九年,凯鲁亚克由于长期饮酒导致腹腔突然大出血,随后告别了人世,时年四十七岁。

    杰克·凯鲁亚克无论从外形上还是行动上都堪称美国式英雄,在他的十几部著作中,他敢于将自己长久以来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衰弱的病症贯穿其中。他最出色的作品把法国印象派中令人愉悦的东西清晰地传递给美国文学界,同时把普鲁斯特那充满忧伤气质与深思情怀的综合句法传递过来。总之,他是位温柔的作家,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找不到一个恶意描写他人的词汇。

                                                          阿拉姆·萨洛扬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