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就《孤独旅者》这本书,专访了上海译文出版社该书责任编辑陈姝女士,陈女士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解答。
晨报:有评价说凯鲁亚克在《孤独旅者》中描述的是工业化社会中“单向度的人”的孤独。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陈姝:我不太认同。“单向度的人”说的是那种缺乏批判精神,一味认同现实的人。他们不会去努力追求另一种更好的生活。他们的孤独可能是来源于精神的空虚。但凯鲁亚克不是,他在《孤独旅者》中描述的“孤独”不是一种凄凉,而是一种自在的感受。他在《独居山巅》一篇中就说,“每个人都应该体验一次健康甚至枯燥的荒野独居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因而了解到自己真正的潜力。”可见这样的“孤独”旅程,给他的更多是启发和领悟,而非空虚感。
晨报:凯鲁亚克追求一种“自发式写作”,这种写法在《孤独旅者》中有没有沿续?
陈姝:有的,“自发式写作”是他一贯坚持的写作风格。《孤独旅者》是由八篇文章组成,每一篇一个地点,都以“旅行”为主题,虽然每篇讲述的旅程都相对完整,但那些随处可见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描写,可以想象他创作时的“自发性”。《墨西哥农民》和《铁路大地》两篇这种风格尤其明显。他自己在概述这本书时就说:“它的范围和目的只是诗意,或者说,自然的描述。”
晨报:同样是写“在路上”,作为凯鲁亚克后期作品,《孤独旅者》与我们最熟知的《在路上》想比,有什么转变吗?
陈姝:《孤独旅者》其实也不算是后期作品,英文版是1960年出版的,但因为它是一些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文章的合集,所以每篇的具体创作时间不是很确定。
两者的不同,我个人感受比较明显的是内容上,《在路上》其实是和朋友一起上路、生活,而《孤独旅者》则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体悟,思考性的内容更多一些,但也显示出他的成熟。
晨报:有读者说这本书是“凯鲁亚克的博客选”,作为本书编辑,你认为这本书失之片段化吗?
陈姝:“博客选”这个词不错,还是挺恰当的。但“片段化”我不同意,之前也提过,八篇文章八个地点,虽然是在“速写”,但叙事还是完整的。比如最后一篇《逐渐消失的美国流浪汉》,其实就很全面地概述了当时美国流浪汉的生存情况,绝不是随手记录心情的流水账,而是对所见所闻的认真思考。如果他还在世,这些文章会是很有深度的“旅行”专栏文章。
晨报:时下也有许多年轻人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怎么看?能否谈谈凯鲁亚克留给青年人的精神遗产?
陈姝:我先来回答后面一个问题。
凯鲁亚克的写作风格,其实是源自战后美国一代年轻人对正统文化的挑战,而“出发上路”和写作是他寻求自我价值和精神归属的方式。《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世俗叛逆与抗争者历久弥新的圣经,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轰动美国,是风靡世界各地的青年精神指引读物。要说对青年人的帮助,邱华栋老师有次说过:“当我们在日益地追求物质和被物质社会所挤压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心灵和行动的自由。而凯鲁亚克的作品,无论是《达摩流浪者》还是《在路上》,恰好就写了这么一些故事。”
至于说当下年轻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是想要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发现自我,那和凯鲁亚克的“上路”是比较贴合的。但如果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我觉得那绝对不是凯鲁亚克的初衷。从《孤独旅者》描述的各种经历来看,他对现实生活还是充满热爱的。
晨报:贵社后期还有凯鲁亚克其他作品出版吗?
陈姝:我们社出版计划中的“凯鲁亚克作品系列”共包含15部作品,目前已经出版了12部,《孤独旅者》是最新出版的一本,剩余还有三本,《大瑟尔》、《萨克斯博士》和《荒凉天使》,会在2015年陆续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