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库存带来极大压力和风险
与孙庆国和杨文轩的见解不同,敖然对书业的未来抱乐观态度,但对库存不容乐观。他认为书业未来的库存压力仍很大,因为第一,书业是不确定的行业,一方面市场化过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又不足。多样化的产品,对应着一个不确定、不能够准确定义的市场。出版单位在决策方面其实是三分科学、七分艺术,很大程度上是拍脑袋、凭经验决定印前数字。第二,出版行业目前广种薄收的状况越来越明显。在500多亿的销售里,很难断定20多万的品种里面究竟有多少品种赚钱。竞争激烈和产品同质化,可能会给大量的产品带来非常悲惨的命运。教材市场库存和退货的压力仍然非常大。且不讲教材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就仅仅是各地教材的一纲多本和不同版本的频繁变化,造成大量中小学课本留在教育出版社库房里,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中专教材是重复品种大量涌入市场,相当多的学生不买书,相当多的学校使用重复教材,使教材的发行进入了一个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学校自主招生没有计划性,尤其是在中专、中职、高职这样的学校里面,这部分高等教育的教材没有很好的计划性。目前发行是完全的寄销制,带给出版社巨大的库存压力。另外,目前我国图书价格体系中,制造成本(纸张和印制成本)所占的比例还相当高。 库存给出版单位带来非常大的经营压力和经营风险。库存问题一定是出版社相当多问题的综合反映,严格控制库存是任何一个企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从体制层面、市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解决库存,短期内不会有一蹴而就的办法。当下还是提升出版单位对品种的微观经营质量,才是短期内解决问题的关键。王斌也认为书业的库存非常严峻,严峻到对经销商的效率、对读者选书的成本都非常高。这个问题不解决,书业可能会引发一些突变。
解决之道一:从出版源头做起
孙庆国认为严格地讲,解决库存没有好办法。书业库存反映的书业经营状况,对决策者和操盘手来讲,虽然不容乐观,但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人口扩大,城市化建设加速,都是书业的福音所在。书店的发展还是在于城市化,城市发展了才可以办书店。中国书业的未来发展依然乐观。行业要持续发展,不要简单寄托于规模性的增长,要从精细化入手,从出版的本源做起,控制总成本和每一个流通环节的成本,不要盲目高喊跨越式发展。出版人要真正持续做下去,要有出版战略,在专业门类里做出影响力,不断推出好书,先从出书的源头做起,别等着出了书再想招,对于解决库存也是一样。
解决之道二:建立二次流通体系
扈文建认为,如果书业市场化程度很高,1000亿库存可能会死掉很多对手,此消彼长,也是好事。作家社对过剩产品坚决化浆。他不赞同低价倾销,认为会对品牌有所损害。当然降价书也不是不能做。大众产品说过剩也不是过剩,尤其是文学作品,原创性很强,更确切地说是产品类别或者主题过期了,但是可能还会有人看,可能需要另外一个价格体系支撑,形成二次流动。需要一个专门的卖场,提供平台。另外也可以通过图书馆装备进行变现。
如何落实一个产品退出市场、退出经营的步骤?王曦从产品的微观层次进行了解读,至少从四个环节确定。第一个环节是上架率,产品出来之后,要给它公平的销售机会,别让它夭折在自己的库房里。做销售第一追求的指标是上架率,如果上架率只有20%或者30%,发货量连首印的50%都不到,娘胎里出来就是积压了。如果第一轮的上架率达到70%,那就是销售人员做到位了。第二是动销率,确定一个正常的动销率,假定半年时间,这是最大限度的,有的书一个月就可以断定是否适销对路,实际销量如果不到30%,就可以让它退出市场,不一定等两三年。第三个指标是建立二次流通体系。二次流通的关键是价格杠杆。书业目前从六零折一下就到了一零折,没有四零、三零折,其实需要二次流通体系。也需要专门人才和销售政策。第四,就是真正退出市场,比如退货、残损。任何一个企业要定期清算评估,这是一个财务处理的环节,应该逐月或至少按季度考虑。一个行业需要有二次流通体系,一个企业要认真考虑产品退出机制。大家现在关心畅销书怎么做,赔钱的是积压书,其实少赔钱也是一种办法,要建立一个合理规范有序的退出机制。
薛野认为出版产业是一个试错的行业,出版业毛利高,因为它有允许犯错的成本,相当于研发成本,试错必有一部分会成为积压。他估计五年之内能基本建立二次流通体系,每年将消化100亿码洋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