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动力还是阻碍?

    7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新一期论坛上,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总经理孙庆国、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电子工业出版社副社长敖然、作家出版社副社长扈文建、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杨文轩、曾任当当网副总裁的王曦、中发协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薛野等,围绕库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陈述了各自观点。

  中国图书库存现在有多大?是500亿元,还是1000亿元?孙庆国不认同1000亿库存这个数字,认为被夸大了。库存就像鞋子,只有脚知道大小,也只有各个出版社知道自己的库存情况。

  敖然认为库存不止500亿。他研究了北京销售排名前15家出版社,总的市场份额大概是100亿~120亿,他们的库存总值是60亿~80亿。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他认为库存高不容置疑,而且这个库存是静态库存。去年图书的总销售是500多亿元,其中有200多亿的中小学课本,假设200多亿的中小学课本是定制图书,300多亿是一般图书,包括教辅、市场化的大中专课本。假设每个出版社的平均账期是半年,500多亿里面又增加了150亿的库存,这是增加的一类库存。增加的另一类库存是什么?放在工厂的没有入库的,可能还有150亿,这就已经到了800亿。1000亿库存大概不是一个虚数。

  王斌认为书业有库存很正常,只是现在行业的存货有点大,他估计可能有750亿~800亿。一般出版社库存跟实际销售相比是1∶1~2∶1,取中间值是1.5∶1,比如一个出版社一个亿的销售码洋,库存加在途应该有1.5亿。

  专家:500亿库存未危及行业发展

  库存并非越小越好。孙庆国谈到,书业库存暴涨并不奇怪,书业特殊性和近十年市场化的进程,图书出版的总量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进入买方市场。买书不难了,出书不难了,这是书业最大的进步。目前中国书业的年度不重复计算的市场规模是600多亿元,孙庆国认为全行业库存总量低于300亿元,会出现缺书和供应不及时的状况,库存在500亿以内都是合理的。目前500亿人民币的存书总量,并未超限,没有危及到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不会使出版业走入“大衰退”。需要300亿库存才能支撑的行业,库存周转率低,绝对是微利行业。对这个产业期望过高、抱着赚大钱的心态,是不可能满意的。

  库存量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实际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判断书业库存的标准一般是商品周转率,但与书业是否完全贴切还有待商榷。目前大量出版的一般图书从内容创意确定开始,一投入生产,必定增加库存。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库存周转率这个单一的指标概括书业的全貌。库存是图书产品必然面对的问题,任何人投入书业,就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每本书可能都卖得出去,也可能一本都卖不动。而书业的商业模式就是要先造完了货再卖,无法大规模定制,每一个产品出现之后都有可能变成库存。

  为什么会产生恶性库存和不良库存?一是市场竞争淘汰机制未真正形成,至今尚没有经营不善的出版社退出市场。二是拍脑袋出书,以个人的好恶决定出版,而漠视读者的需求,或者以出版人喜好代替读者的反馈。三是现有财务制度堵塞了库存削减的一个重要“出口”,使库存只增不减。还有书业评价体系的误读,发行网络不完善,壁垒依然存在等。

  民营:库存是书业转型机会

  杨文轩从产品和产业两个角度分析了库存成因。图书是特殊产品,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为竞争垄断型产品,所谓竞争就是我国一年出20多万个品种,市场里面有充分的竞争;但受知识产权保护,每一个产品是独特的,是垄断性的。所以它就具备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由于消费者的阅读偏好不同,难以定制,难做规划。第二个特点是由于需求不确定,市场也不可预期。第三,它是文化产品,有多样性需求,社会发展要求产品多样化,很难评估20万种是不是多了。第四,它是时尚性的东西,时效性强。这些原因导致了库存产生,库存是图书产品的一种特性。没有库存在图书行业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这是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从产业的特点来看,如果毛利率高,资金周转率就会低。如果书业没有库存,没有应收款,简直不可思议。而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毛利率一定比较低。相比书业的库存,资金周转率一定偏低。

  静态库存对出版社的影响,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是资金周转有无问题,第二是占用了多少成本,比如说库房人员的开支等。只要出版社能正常运转,库存就不会搞垮他。关键问题是库存处理的方式和库存的状态,要多考虑处理的方式。应该从产业本身的特性考虑,不要看数字,这个数字实际上没有可对比性;而且现在书业转型时期,就像其他产业一样,都经历过经济周期。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经济周期。1000亿库存是不是表明书业也进入一个新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也可能是一次转型机会。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