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建设是解决库存的关键

    库存其实应该是个成本的概念。解决库存问题需要技巧和能力,这是考验一个企业的关键所在。

  库存问题一直是中国书业的症结所在。库存问题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却绝对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复杂。正确解决库存问题,首先在于书业企业如何来看待库存的概念。

    库存是个中性词

  大家的观念里,一提到库存,就是个贬义词,似乎库存是魔鬼,是避之不及的。但是,从公司的财务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库存是个中性词。它本身并没有褒义与贬义之分。
  在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上,所有的存货,都可以叫做库存。作为一个在市场中流通的企业,库存是其在行业中运转的资产,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商店入货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叫做库存。因此,库存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有了充足的库存,市场才能正常地流通。
  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库存,引申为两种库存,一是有效库存,二是无效库存。
  所谓有效库存,是指通过一定的渠道营销,还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无效库存作为商品的使命已经无效,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是,有效和无效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商品生产至今已经很多年,但是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可能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要经过简单的包装,就有可能成为有效库存。从这个概念上讲,库存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营销得法,它一定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只是作用或大或小而已。
  现在书业中讲的库存,指的是码洋库存。这种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库存其实应该是个成本的概念。出版社库房里的书反映到财务报表上的,都是成本概念,它反映了行业的经营状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元素。现在通常所说的码洋概念很难判断库存的真实数据,根据码洋统计出来的数据也很难真实反映基本情况。此外,很多高码洋的大书定价很高,但成本很低,在以码洋论库存的条件下形成了较大的虚假库存。

    解决库存的能力=公司的赢利能力

  现在书业经营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现金流。制约现金流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什么?是库存周转和回款周转难的问题。
  但是,现在很多出版单位却忽视了库存的周转流通,因为在他们看来,库存即便不在市场上流通,也是他们的固定资产。他们不是从市场、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库存,而是从业绩、从自己的政绩来看库存。
  我们说库存有有效库存和无效库存,无效库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有效库存。但是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去解决,那么,无效库存永远都只能是死库存。
  因此,一个企业赢利的能力,恰恰是它解决库存的能力。
  企业不断地创造产品,构成库存;然后将库存流通到市场上,销售出去;新的产品不断生产出来,又形成新的库存……这样正常地流通起来,企业的赢利能力才能不断上升。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出版单位的做法是追求短期内图书的畅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比如数年前出版的书,当时可谓“畅销”,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书店在不断地退货。
  还有一个问题是,书业企业普遍存在营销不得力的毛病。
  很多出版单位将图书出版后,并没有设法去做营销、做渠道,没有把库存盘活、将图书销售出去的想法,而只是看着图书出版后,企业财务报表上的资产不断增加。这种所谓的“政绩观”必须加以改变。
  在这一点上,民营的图书策划室、发行公司要灵活得多。因为对于民营公司而言,每一分钱都是个人的,所以必须保证产品是活的,这样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当然,不同的图书品种,被盘活的几率是不一样的。比如文学类图书,被盘活继续销售的可能性就要小很多。

    解决库存依赖于信息畅通 

  解决库存问题需要技巧和能力,这是考验一个企业的关键所在。
  当下大家都在做畅销书,但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畅销书做成常销书,这是解决库存的方法之一。如果我们的畅销书只是一时畅销,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退货,那么,畅销书最终将是库存的代名词。
  其次,在途库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很多图书在刚出版时看起来很畅销,发行量上升很快。但是,由于信息流的不畅通,出版商不知道批发商的销售情况,批发商不知道零售商的销售情况,零售商的真实情况又不能及时向上反馈。结果就是,出版商继续加印,批发商继续添货,零售商销售不出去后,又全部退回出版商。畅销书最后变成了库存。
  这就是信息不畅通带来的最大弊端。
  现在图书品种极大丰富,导致新书的上架时间不够,图书的信息甚至还没有到达读者那里,就被匆匆地退回了出版社。而目前我们的书业又缺乏二次营销、三次营销的能力和经验,因此,这种终端读者和出版、发行商之间信息流的不畅通也导致了库存的急剧增加。如果我们能够对图书动销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那么,这种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来看,还只有新华书店具备这样的实力。像浙江新华、江苏新华、四川新华在这方面目前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