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中国书业不能承受之重

    庞大的库存像一把“钝剑”架在中国出版业的脖子上,对出版业的肢体一点点切割,开始没有知觉,最终会疼痛不堪甚至要命。

  对于中国书业近几年遭遇到的退货剧增和库存暴涨问题,我一直以来都持以相对悲观的态度。我曾把“教科书”问题和“库存”问题分别喻为高悬在中国出版产业头上的“利剑”和“重剑”,“教科书”政策之锋利在于其一剑就能削掉出版产业的大块利润;庞大的库存则像一把“钝剑”架在中国出版业的脖子上,对出版业的肢体一点点切割,开始没有知觉,最终会疼痛不堪甚至要命。这两者都会伴随着出版发行业的改制而暴露其深层的危机,将会引发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下面我将就库存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适当库存与退货率

  就中国出版社经营现状而言,接受渠道10%的退货率是良性的经营,也是合理的退货,达到20%出版社将不能承受之重,超过30%出版社最终将会被库存积压压垮。
  
    首先我要对产业的适当库存和可接受的退货率发表不同意见。我不认为中国出版业近500亿元的库存还是一个基本适当的数据,也不认为控制在30%以内的退货率可算正常。如果中国的出版产业一直是建立在这样低效能,甚至负效能运转的基础上,这将是走向衰退和没落的产业。出版库存有良性和非良性之分,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出版社的库存不超过年销售的30%的话,可以算是良性库存。但中国出版业肯定是后者,2005年图书库存金额高达480多亿元,而当年销售额也就500亿元。这些库存往哪里去?从结构上看,这480多亿元库存中,近两三年由于教材新课程标准实施因素,使得教材库存量有所增长,但绝大部分还是面向终端销售的店销书。按目前全国书店零售年销售200~250亿元的市场消化能力估算,就算这些库存书全部适销对路,基本上也要近两年的时间才能卖光,而市场上出版社每年还在以超过500亿元规模的新书投放市场。看来这几百亿的库存出版社得永远背着,只有等到出版社全面改制,将其中大部分库存作为不良资产剥离。

  与库存相对应的是退货率问题,有观点将很多发达国家也有20%~30%的退货率与中国出版业的情况相比较也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参照发达国家的退货率来衡量,这中间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书价体系的重大差异,发达国家的书价远远高于中国,图书印制成本在书价中占有的比重远远低于我国,他们的高定价可以抵御30%以上的退货率的风险;另一方面,我们的出版物总量结构和渠道消化能力导致了我们的退货总体上没有二次销售的机会。我认为就中国出版社经营现状而言,接受渠道10%的退货率是良性的经营,也是合理的退货,达到20%出版社将不能承受之重,超过30%出版社最终将会被库存积压压垮。以一个年销售1亿码洋净利润1000万元(净利润率10%)的出版社为例,退货率达到25%(2500万元)且不能二次销售,通常会计核算图书平均报废成本40%左右(直接成本+财务成本),报废也将达到1000万元,即出版社的利润会面临被库存全部吃掉的危险。

  多少库存就能维持产业的良性发展?我粗略算笔账:一是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材基本上是按需求生产,一般多为短期库存,在仓库里春秋两季占有时间很短,有多少进入年终库存统计数据尚不得而知,暂不讨论,下面重点讨论支撑零售终端销售的常态库存量。姑且以终端零售250亿元计算(按零售市场200~250亿元估算),终端卖场通常一年平均两次周转,库存量只需要100~125亿元即可支撑销售,省级店连锁总部周转率平均按5次算(备注:目前流转效率高的达到8次以上),只需要40~50亿元。出版社备货及品种流转库存只需要30%,即60~75亿元(当然还不排除满足出版社一些直销渠道需求增加的库存量),三者相加只需要200~250亿元即可。这样推算,2005年480多亿元库存中,近一半是历年累积的不良库存,即我们出版产业内还有200亿元的库存迟早是要找出路的。

    库存实质和成因
  
  出版产业深层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是巨量库存的体制因素,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为巨量退货和库存埋下隐患,上下游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容易导致高库存。

    对于中国书业的库存实质探讨,我认为应该从良性库存与非良性库存两个方面分别来看。图书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生命周期长、不可替代性的特点决定了出版行业是一个高库存行业,此谓之良性库存的实质。在国民经济各产业横向比较中,出版业的库存率也是最高的之一,没有高库存,几十万种个性多元化的产品就不可能与亿万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碰撞,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销售。出版业永远不可能像很多制造业哪样拿到消费者的订单才生产,即便是即时印刷技术,也只是适合极小量和小众的产品需求。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