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库存,这是个令人头疼的话题。在各基层书店,居高不下的库存好比一个沉重的包袱,一再膨胀,以至于各书店不得不列出种种管理措施来控制库存。 然而,凡事总有两面性,在大量的调研和销售实践中,笔者感到库存而言,也应分三六九等,就那些畅销且常销、具有稳定市场的图书而言,它们就像是著名饭店的“招牌菜”,这些“菜”缺不得、少不了,在这类书的库存上,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去操作,否则,销售则大受影响。 世图版“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作家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知识版《第一次亲密接触》、韩寒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上海译文版的《挪威的森林》和《麦田守望者》……等等,都是这几年书市上沉淀下来的“品牌”图书,市场需求潜在而稳定,这些书不仅在全国图书排行榜上一直居高不下,而且难得是在不同规模的各级书店,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动”。可以这样讲,这些书是销售的保证,是抓住码洋、做大销售的“基数”。书店想要完成销售指标甚至超越指标,就必须力保这类书不断档、不脱销。 而事实上,在另一角度上讲,检验一个书店的业务部门业务索质过不过硬,看看这些书是否常年架上有货、库中有书应该是一个不错且重要的考核标准。 但令人遣憾的是,这些常销且畅的书却在不少基屋书店时常断挡脱货,就像是饭店的“招本书、两体收”的销售根本看不出来。少一本书、两本书的销售根本看不出来,事已不小;若是再因此影响到书店的声誉形象,让读者怀疑到书店的经营策略和实力就更不是件小事。 因为常销、畅销,一般来讲,这些“招牌书”的出版社都是常年备货,它们是出版社的“法宝”,是出版社高度重视抓码洋的“重镑炸弹”,从这一角度上讲,向出版社添不到货是不太可能的事。那么,剩下来的责任就全在基层书店。细分析起来,不外乎以下原因: 其一,书店销售部门和业务部门脱钩,对这类书的有无不通气,卖书的管卖书,进货的管进货,这种机制不理顺,此类书的脱销只不过是其中弊症的“冰山之一角”; 其次,销售这类图书的营业员、分管这类图书的业务员责任心不强,对这类图书的关注、重视不够,对这类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再者,在库存问题上“因噎废食”,不知重点书要重点库存来保证,仅是库存警钟时时敲。在库存问题上“一刀切”--这其实也是业务素质低下的一种表现。 这类畅销兼常销的“招脾图书”的脱销,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二十天的进拆货档期,损失的便全是销售,宝贵的销售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