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国书业库存的面纱

  出版社盈利水平的停滞乃至下降凸显出库存问题的严重性,但近年来中国书业库存码洋的增长在逐渐放缓,且现有库存规模并未超限。

  当媒体把书业库存现状描绘成“恶性膨胀”时,似乎也没有说清库存多少为合适。书业的库存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库存,因此,有必要理性分析中国书业存库问题。

  判断一:中国书业库存总量连年增长,问题突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来全国图书库存码洋呈逐年上涨趋势:1999年年末库存码洋为241.63亿元,到2005年,图书库存达到了482.92亿元,7年的时间翻了一番。图书库存平均每年以12.28%的速度增长,超出定价总金额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为6.93%)。

    与库存增长相伴的是图书销售增长的缓慢和出版社利润的停滞不前。据统计,全国图书纯销售册数近7年均为负增长,而纯销售码洋增长率也不高,2002~2005年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图书纯销售码洋仅增长1.48%。同时,图书利润下滑趋势明显,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均为负增长。因此,出版社盈利水平的停滞乃至下降更加凸显出库存问题的严重性,其中利润水平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从计划性占主导地位的教材出版发生变化后对整个出版业盈利能力的影响,适应这一变化是出版业发展的重大挑战。

    从库存率来看,自1996年以来,国内出版社的图书库存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1996年,图书库存率为40%多一点,到2003年,库存率几乎增长了1倍,上升到80%以上。库存率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出版社资金链的紧绷,并对出版社的整个运营构成一定威胁。

  判断二:库存增长的势头已开始缓减,2005年降到了6年来的最低点,库存开始趋于理性。

  中国书业库存总量保持了增长,但库存码洋的增长在逐渐放缓。尤其是2005年已降到近6年来的最低点,为7.52%。这表明,库存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时,新书品种增长以及出书总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近3年来,新书品种数的增长率从2003年的10.05%下降到了2005年的5.74%,出书总品种数从2003年的11.36% 下降到2005年的6.81%。这表明,在经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品种增长正在回落,出版社品种规模的扩张趋于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库存的膨胀。

  判断三:中国书业现有库存规模并未超限,何况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效库存。

  没有足够的库存就不能保证整个图书市场的流通与供给。就目前中国书业的年度不重复计算的市场规模600多亿元的总量,全行业库存维持在500亿元以内是属于适当范围的。中国书业现有库存规模并未超限,当然不足以抑制出版业的发展,更不会使出版业走入大衰退。

  库存问题需区别对待,并非所有出版社的库存问题都很严重。对于某些大社而言,尽管库存量也较大,但由于资产实力比较雄厚,在零售市场的占有率水平也较高,竞争力较强,其雄厚的资产和竞争实力有助于其消化库存带来的压力。

  部分库存量大但资产规模较小、零售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出版社是库存问题较为严重的出版社,也是真正值得重点关注的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应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采取措施消解库存并做好库存风险的防范。库存也是抑制这部分出版社盲目发展的有力杠杆。

  分析中国书业库存问题,最终是要寻求库存问题的解决办法。然而理性看待中国书业库存问题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