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建立了独立的法人制度,按市场规律做事,怎么控制库存、怎么去消化库存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近期,《出版商务周报》刊出了一系列讨论中国书业库存问题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章,我对作者们的观点都很赞成,这些观点都有合理性和闪光点。有些问题看似有分歧,这是因为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基于此,这里我想谈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对中国书业未来的发展和走势,我仍然持乐观态度;第二,对于出版单位的决策者,尤其是那些享有垄断权益且经营水平较低的出版单位的决策者来说,库存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第三,中国书业的改革必须加速。
前一阵媒体炒作中国书业库存问题有些夸大其辞,有许多对书业现状和未来的置疑,那是站在业外的角度看问题。我认为,中国书业的前景是很好的,关于这一点,我在《揭开中国书业面纱》一文里有过论述。10多亿人用同一种语言,造就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出版市场。于丹的书卖了500万册,说明一般图书市场对畅销书的需求是很旺盛的。有许多青春文学是先在网上传播,然后才做成了畅销书,因此,网络阅读对于传统读物反而有宣传、促进的作用。像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也是一样,许多人是听了讲座才去买书的。读书节目能办,好的书能畅销,这就是中国书业的现实。出版者不应该用阅读率下降、书店卖不好书、库存太大出版不好做等外部原因,来掩盖自己在垄断之下经营水准不高的现实。此外,在库存增长上,出版社各有各的情况,不能简单以库存总量来谈论库存问题,就像一双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库存是否良性,只有出版社自己知道。
库存问题反映了当前出版单位经营水准的低下。出版单位的决策者不应该在教材利润的支撑下去做一些没有逻辑性和合理性的事情。此外,也不能过于强调书业的特殊性,而忽略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则和市场法则。
背着库存谈成绩,库存以较高速度增长,这在其他行业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出版单位的经营者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利润想要,奖金想要,麻烦还要由国家埋单。因此,我国出版业总在上演“工资领了,奖金发了,库存留给国家了”的游戏。而民营企业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们也在抱怨库存问题,但抱怨完了所有的问题还得自己扛。
现有的财务制度导致出版机构的经营者消化库存的积极性不高,因为要消化库存就要损失当期利润,没有谁愿意损失现在的利润去消化上一任社长的库存,也没有谁愿意挣钱给下一任社长花。图书报废审批和财务制度的极其复杂,也进一步降低了出版社消化库存的动力。民营企业经营者一旦意识到库存会有积压,就会以各种手法将库存转换成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库存问题是书业独立法人实体缺位的问题。
另外,库存是市场的一只手,应该把落伍者、弱者拉下马,但现在很多地方出版集团和部委,都会对那些陷入库存困境的出版社进行扶持。从解决库存问题的角度来讲,政府不应盲目保护一些国有企业,使它们没有生死危机。
在整个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书业不能把自己太特殊化。其实,我们对书业的特殊性所知甚少。例如,书业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于任何一个行业的特点,这就是,卖掉的是产品,卖不掉的是废纸。书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出版单位应该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和企业经营的规律。
总体而言,我认为中国书业库存问题的解决,更多要依赖于中国书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必须加快中国书业的改革速度。一旦建立了独立的法人制度,按市场规律做事,怎么控制库存、怎么消化库存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要真正去促进市场的成熟,才能真正提升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行政管理体系之下,经营水准的提升空间非常有限,靠财政部去制定出版行业的财政制度来解决库存问题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和义务留给企业法人,要求企业法人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而我国书业现有的很多管理制度,都是针对行政部门而不是针对企业的。一旦独立法人实体亮相,就可以在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之上,向法人要利润、要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解决库存的办法自然也就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