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不通,本质上是信息流不通。供应链上信息的流动背后是消费需求的流动。消费者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的信息阻塞和失真,是恶性库存的实质所在。出版业上游与下游之间、下游与读者之间的信息屏障导致了上游盲目生产、盲目发货,下游盲目订货、盲目退货的经营行为,多年来的不断累积形成了产业的庞大库存。
出版产业深层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是巨量库存的体制因素。在出版体制方面,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使得各个省的出版社都延用了一种相同的专业结构框架,各省均在相对封闭的体系内设置人民社、文艺社、少儿社、科技社、古籍社等等。这些出版社规模一般都在50~100人之间,几乎没有十几人的小社,超过200人的大社也不多,一直以来处于“养不大、放不小”的尴尬境地当中。每家出版社也基本上是在相对封闭的体系内盲目扩大再生产,或者依靠地方教材的支撑在一般图书领域盲目扩大再生产,这也是出版物市场低层次重复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在流通体制方面,“一主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在卖方市场推动市场巨大繁荣的同时也为买方市场的巨量退货和库存埋下隐患。“一主三多一少”打破了新华书店一家独大的格局,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购销方式,这在卖方市场的历史时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日益多元化的购书需求,推动了图书市场的繁荣。不过当图书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后,这种“多对多”渠道格局的弊病就暴露了。从整个出版产业的链条来看,由于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几乎所有环节都是由每一个企业全过程完成的,因此绝大多数书店都是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加之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导致费用膨胀,总体成本居高不下;而在出版社这一头,几百家出版社数万品种的图书对应几百家渠道数千家零售书店,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直接酿造了买方市场下出版社庞大的库存和退货隐患。在尚未形成完整统一市场的背景下,出版社只能靠经验加估计来控制造货和发货。要满足多渠道供货的需求务必使备货量大大增加;而渠道分割又使产品需求调节困难,加上各级渠道的管理盲区和信息失真等弊病,出版社的经营是隔山打牛,渠道商形成很多放大虚假需求,合理控制库存和退货在理论上几乎是不能实现的。由于产销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链接,出版社、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为政,在互为供需的基础上形成各自闭环,中国书业的浪费是最严重,交易成本是最高的。以前在卖方市场中,新华书店囤成了一个“大肚子”,这属于出版社生病(产品不对路),让书店来吃药;而在买方市场中,退货机制确立使“球”又被踢了回来,出版社囤成了一个“大肚子”,这里既有供应商方面的问题,也有渠道的结构性缺陷、经营管理不科学以及主观上对上游不负责任等因素,也算是渠道生病,出版社买单。所以图书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后,出版社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怪圈子:退货肯定没商量,因为渠道的库存大了,必须退回来新产品才能进去周转,而新产品进入又产生下一批潜在的退货;回款方面,“先书后款”是业内不成文的规矩,渠道拖款了,你只有继续发货才有可能讨回上一笔款子,而这又带来更大的赊账。目前很多出版社的经营陷入“不发货等死,发货找死;不赊账等死,赊账找死;不退货等死,退货找死”的恶性循环中。
上游和下游经营管理问题是高库存问题的一个间接推手。在上游,通常习惯于把出版社的不良库存都清算到领导者“拍脑袋”经营上,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庞大库存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在现在的渠道结构和流通信息化水平条件下,出版社的经营者都得靠“三分统计、七分估计”谨慎行事,所以社领导要想有所作为不“拍脑袋”还真不行。不过出版业长期作为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没有按照规范的企业会计原则操作,一般都是把不良库存作为净资产放着,领导者可以不对库存负责任,只追求造货和发货,把发货作为销售考核标准,这种短期经营行为导致大量库存。在下游,近几年部分区域市场书店的盲目连锁也导致了退货与库存剧增。连锁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连锁业态可以使出版社有效降低库存和退货,降低回款信用风险,增加产销率和市场覆盖率;但不成功的连锁则可能是退货剧增、回款周期拉长、发货量萎缩,连锁仅仅成为下游向上游不断压低折扣的工具。现代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是标准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配供体系。大部分省市在高效的物流体系和统一的信息平台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连锁,造成更大程度的信息失真、需求失灵和渠道失范,往往是一连就乱,一统就死。
库存解决途径 出版社“改制”成为解决不良库存的契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不良库存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才能保证出版产业不继续制造库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