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残酷青春”,在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表现为空虚和暴力倾向,在英国作家吉尔伯特·阿代尔的小说《梦想家》中表现为混杂情欲、禁忌、伦理的性爱,在日本导演大岛渚《残酷青春物语》中表现为无来由的焦躁不满情绪……
而手头这本同样被改编成电影、被视为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时代的开端、迄今在日本销量高达350万册的《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残酷青春”样本。
故事发生在战后的日本,地点是东京附近驻有美军基地的横田。
主人公阿龙和他的朋友们风华正茂,却沉溺于吸毒、酗酒、滥交、暴力和摇滚乐的混合感官刺激中,不能自拔。如此境况下青春迅速变质、堕落,而生命的意义更是无从谈及。最后,主人公只能在幻觉中寻找自我,只能在沾有自己鲜血的玻璃碎片中看到“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一场残酷的青春游戏就此画上句号。
小说因直接大胆的不带道德评判的表达方式,被称作“为日本文学开创了全新的‘透明’流派”。但对比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青春文学经典作品《麦田守望者》,前者显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透明”的描写上,而对于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及造成此种“残酷青春”的缘由则少有提及。因此,这是一本低于我心理期望值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