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问题是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不解决这个难题,中国股市就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牛市。如今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但改革的不确定性,也会给股市带来短时间的阵痛。只有将改革快速推进下去,才能让股市早日“咸鱼翻身”。
近期,股市的下跌与股权分置试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投资者普遍认为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不足,希望试点企业能够推出更优惠的补偿方案。但是,我们不能只关注试点方案本身,更应该关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变化。如果这些变化对股市有好处,那么,我们可以预计股市离见底就不远了。
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我们知道,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是中国股市一大制度缺陷,其后果就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流通股股东最关心的是二级市场的股价,股价的涨跌牵动着每个流通股股东的心,但非流通股股东最关心的则是公司的净资产。特别是那些由国企改制上市的公司,作为大股东的代表,公司的管理层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他们的收入也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靠经营产生的效益,那么资产保值增值的速度比较慢。以2004年为例,130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保值增值率能达到10%已经算不错了。如果是通过再融资,情况就不同了,无论是增发,还是配股,都可以大大提升公司的净资产,这也就形成了沪深股市独特的“圈钱”现象。
每一次“圈钱”,都可以提高公司的净资产,但导致的结果是股价下跌,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一旦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了,就不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区别了,衡量资产的标准也一致了,全都要用股价来做参考。如果大股东想配股,它也必须掏出钱来认购,否则除权后,股价下跌了,它持有的股票市值就会缩水,不参与配股就会导致大股东的财富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在选择配股融资时就会谨慎许多。同样,增发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像宝钢股份这样实施增发后股价大幅度下跌,导致大股东的持股市值大幅度缩水,显然就得不偿失了。现在,它们可以说股价下跌是在意料之中的,而股价的下跌仿佛与它们并没有关系,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关系,因为公司的净资产提高了250多亿元,宝钢集团持有77%的股份,意味着其国有资产增值了192亿元。若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宝钢集团就未必划算了。如果按增发前和增发后的市值计算,宝钢集团所持股份的市值缩水了160亿元,增发并没有给它带来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增发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可转债本来是一种在股价较低、利率较高时采取的融资手段,但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它同样成为了“圈钱”的利器。公司为了能让可转债顺利转成股,在可转债方案中设置了向下修正转股价条款,使得转股成为了必然结果,这种明显不利于股东的方案也只有在“圈钱”机制下才会出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股权分置问题得到解决后,股市中的“圈钱”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对于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会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