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草木安知草木之有无欲望?

在我们日常的语境中,说到“欲望”,通常是指人的欲望。对于一只猴子,或一只猫,我们多半也允许、或承认它们有欲望;再往下,一条鱼,或一只蚊子,恐怕就谈不到什么“欲望”了。至于植物,如果谈论它们的欲望,那就只能是修辞手段了。 
  但是有人写了一本《植物的欲望》,试图表明,植物是有欲望的。 
  这听起来似乎只能是一个拟人化的修辞手段。为了说明植物有欲望,当然最好是找一种植物来作为例证。那么,大麻,看来就是最合适的例证之一。所以在《植物的欲望》一书中,作者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on)花费了全书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来谈论和大麻有关的种种故事。 
  在关于大麻的讨论中,波伦不断地呼唤着一部他希望有人来写的“世界宗教的自然史”,他希望在这样一部书中,将会着重讨论“植物物质与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世界上几种宗教创立时,都曾用到过一些麻醉性植物和菌类--佩奥特仙人掌、伞形毒菌、墨西哥裸盖菇、麦角菌、发酵的葡萄、大麻等等。 
  迷幻药使人精神恍惚,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且有时会使人“相信”那个世界真的存在,这种效果正是宗教所需要的。作者认为,“一部宗教的自然史将会显示出人类对于神性的体验深深地扎根于麻醉性植物和菌类之中。”他甚至提到,马克思将宗教称为人类的鸦片,“他或许就是对此进行了还原”。波伦将植物中的迷幻成分,比如说四氢大麻酚,对于人类精神所产生的作用,和放射性物质对基因所产生的作用(导致突变)进行类比,认为迷幻药品可以刺激文化基因的突变--这种类比和波伦念念不忘的“宗教的自然史”是一脉相承的。 
  《植物的欲望》一书,总共只写了四种植物:苹果、郁金香、大麻、马铃薯。这四种植物依次有对应的欲望:甘甜、美丽、陶醉、控制。从字面上看,这些更像是人的欲望--难道植物会希望自己甘甜吗?会希望自己美丽吗?植物知道什么是“陶醉”吗?难道植物可以控制人类吗? 
  植物的欲望,据说就是尽可能多地传播自己的基因。如果真有的话,这恐怕也只能算是一种原始的欲望,这显然不能和人类的欲望(比如想拥有名车豪宅、想和美女亲近之类)相提并论。但波伦在谈论植物的欲望时,似乎总想从“拟人化的修辞手段”再往前进一步。他想讨论植物是不是真的有它们自己的欲望。 
  然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人非草木,安知草木之有无欲望?而波伦自己,恐怕也未能确定植物究竟有没有欲望。人类和植物之间,目前尚无沟通的语言,则“植物的欲望”仍然只能是一个修辞手段而已。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