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香”文化生态圈是如何形成的?

  蓬勃旺盛的生长

    “韩流”进程当中,图书的主流是影视图书,比如《蓝色生死恋》等。这些影视图书依托于电视剧的热播,便于在短时间内热销。但是,接踵而至的一定是,这部分图书会在某一天随着电视剧的落幕、观众兴趣的转移而消失。《菊花香》不然。它是一本独立的爱情小说,并没有依托于某部电影或电视剧。像《菊花香》这样纯粹的一本小说需要有一个公众熟悉接受的过程。但是,《菊花香》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一旦被公众接受,就像蒲公英一样种子散落的地方都会生长开花。国内的著名音乐人洛兵专门为《菊花香》谱了一支歌曲;而早在去年10月份,香港某家著名传媒文化机构重金购得《菊花香》的电视剧改编权;1月份在韩国上演了《菊花香》的电影,这部耗资创韩国记录的电影不日将引进中国;据5月份的《北京青年报》报道,著名导演任鸣将排演话剧《菊花香》……所有这些,都是那些影视图书无法达到的。影视图书先天已经被固化了生长的形态,极少具有向其他文化领域的扩散可能。 

    《菊花香》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作者的创作的延伸上。一旦读者接受了《菊花香》,就意味着他们接受了本书作者的创作风格,《菊花香》类型的读物就拥有了固定的读者圈和市场。譬如,作者金河仁新作《七朵水仙花》延续了《菊花香》一贯以来的风格,团聚了一批忠实的读者;《菊花香2》的出版和设计风格延续,更是使这个以《菊花香》为核心的生态圈日趋成熟。它的直接后果便是:金河仁像亦舒、村上春树那样成为读者的自然选择,并作为“韩流”的标志长久地留存在文化当中。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