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代前期,出现了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著名诗人。他们主要活动在宋文帝元嘉年间,所以被称为元嘉文学。谢灵运出身大贵族,生平爱好游山玩水,写了许多山水诗。它们刻划山水景色十分细致逼真,词句精工富丽,发展了曹植、陆机诗的传统。陶渊明诗在南朝影响不大,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满足了南朝许多贵族、文人赏玩自然风景、爱好雕琢辞采的需要,很快风靡于上流社会,从而取代了玄言诗在诗坛的统治地位,在诗歌发展史上起了进步作用。但其诗着重写景,夹杂一些说理,缺少真实生动的感情,形式上也存在过于讲求对偶、辞藻而流于堆砌、晦涩的弊病。颜延之在当时和谢灵运齐名,也注意雕章琢句,但好诗不多,成就不及谢灵运。他写诗特别喜用典故,南朝文人仿效者很多,产生不少流弊。
鲍照出身比较低微,在仕途上也不得意。他的诗重视向通俗的民间歌曲吸取营养,不像谢灵运、颜延之那样崇尚典雅。他深受乐府民歌影响,写了不少乐府诗。他的诗题材较为广泛,除结合自身体验,着重表现坎坷失意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外,还涉及边塞战争、将士生涯和妇女的悲惨命运等等。他的诗往往意气豪迈,笔力劲健,但也富有文采。其《拟行路难》十八首,学习民间《行路难》歌曲(已失传),运用七言和杂言样式,写得尤为流转奔放。他的七言诗隔句用韵,改变了过去七言诗每句用韵的形式,而且常常换韵,加强了七言诗的节奏和变化,增进了表现力,因而对南朝后期和唐代的七言诗产生很大影响。
南朝齐代诗人,谢朓最为杰出。谢朓深受谢灵运影响,喜欢写山水风景诗。其诗在刻划景物、遣词造句上也颇为精细,但写得清新流丽,不像谢灵运诗那样繁冗板重,抒情成分也有所增强。他的若干五言小诗,语言精炼而又自然,情味隽永,成为唐代五绝的前驱。
南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年间,文士周颙、沈约、王融等提倡四声八病(后称永明声病说),主张作诗应区别平、上、去、入四声,避免平头、上尾等八种弊病。沈约、谢朓、王融等以这种理论写作一部分篇章,近世研究者称为新体诗。新体诗除保持西晋、刘宋诗对仗工整、辞藻美丽的特点外,进一步注意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追求诗的音律美。新体诗是中国格律诗的萌芽,它为以后梁、陈诗人所继承,到唐代进一步发展变化,便形成了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梁、陈两代,诗人众多,但缺少很杰出的高手。当时,抒情写景诗有进一步的发展,佳作颇多。江淹、沈约、吴均、何逊、阴铿等作者在这方面都留下好作品。谢朓以后,南朝的抒情写景诗进一步向清新流丽方向发展,不少篇章更用永明新体来写作,风格婉丽,声调和谐,何逊、阴铿的篇章表现尤为突出,成为唐代抒情写景近体诗的有力的前驱者。
梁、陈时代,宫体诗流行。所谓宫体诗,是梁代萧纲(简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和他周围的一群文人所提倡写作的新变诗体,风格轻浅绮艳,内容常常写男女之情,着重描绘妇女的体态、容貌、装饰和日常生活。它接受了南朝民歌表现男女情爱、语言明朗自然的影响,但重点转移到刻划女性的外貌,语言也趋向秾艳。宫体诗在表现女性体态外貌之美方面颇为细腻,但少数篇章流露出不健康的色情成分。宫体诗流行时间颇长,一直到隋和初唐。梁代后期遭侯景之乱,萧纲被杀。陈后主、隋炀帝也都写宫体诗,后以荒淫亡国。后人往往把这三个朝代的覆灭和宫体诗联系起来,对宫体诗进行了过多的指责。
梁、陈时代,七言诗有了明显的发展。七言诗产生的时间颇早。汉代民间的七言谣谚相当多,文人们也写七言诗,但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存文人七言诗,以张衡《四愁诗》、曹丕《燕歌行》为最早。汉、魏、两晋时代,文人们大量写作五言诗,认为七言诗体通俗不雅,写得较少。直到鲍照写《拟行路难》后,文人们才打破这种偏见,较多地写作七言诗。梁代沈约、吴均、萧衍、萧纲、萧绎,陈代徐陵、陈叔宝(陈后主)、江总等都写七言诗,蔚成风气。他们不但运用《燕歌行》《白纻歌》《行路难》等旧题写七言或杂言诗,还创制了不少新题,像《乌栖曲》《春别》《玉树后庭花》等。在体式上则大抵继承了鲍照的传统,多隔句用韵。可以说,在这时候由于不少诗人的努力,七言诗、杂言诗在诗坛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唐代五言诗、七言诗并驾齐驱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