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等往来唱和。景祐元年(1034),为馆阁校勘。三年,以范仲淹被贬,贻书责司谏高若讷,贬夷陵令,后转乾德令。康定元年(1040),回京任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遭政敌忌恨弹劾,贬知滁州。后转知扬州、颍州、应天府。至和元年(1054)入为翰林学士,编修《新唐书》。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从政初,曾亲自校订《昌黎集》刊行天下,以为标榜。在他知贡举时,于宋初“险怪奇涩之文,痛排抑之”,借科举考试促进文风改革。又“奖引后进,如恐不及”(皆见《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皆出其门。其理论主张与韩愈一脉相承,又自有见地。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答吴充秀才书》)、“弃百事不关于心”(《与张秀才第二书》)的浮薄空泛之文。同时也强调“文”的独立性,认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与乐秀才第一书》),道能充实文,却不能代替文,提出“事信、载大、言文”(《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的标准。
创作上,尽弃韩派文人皇甫湜的奇诡,唯取“文从字顺”,形成一种“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平易自然、从容婉转的独特风格。
文存二千余篇,吴充《欧阳文忠公行状》称其“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论辩文《朋党论》,记叙文《醉翁亭记》,序跋《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苏氏文集序》,祭文墓志《泷冈阡表》等等,无论记事怀人,抒情议论,皆“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尤其是《秋声赋》,突破赋体讲究骈、律的模式,以散文笔调铺写,开创了宋代“文赋”新体。
诗存八百六十余首,风格平易流畅,成就不及散文。《戏答元珍》等,写景述怀,闲远古淡,于平直中不乏清新巧丽。《边户》等暴露现实黑暗,注重诗歌的讽喻作用。古体长篇,颇受韩愈诗影响,其以文为诗的特点,形成宋诗的特殊风格,《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最为得意。
词存二百四十余首,虽未能摆脱五代词人的影响,却不似花间派的浮艳华靡。对宋词发展有一定影响。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评其“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所著《六一诗话》,开创了论诗的新形式,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毛诗本义》十六卷,《新五代史》七十四卷。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其生平事迹见宋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欧阳修墓志铭》,苏辙《栾城后集》卷二三《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一吴充《欧阳修行状》,《宋史》卷三一九。另有宋胡柯编《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清杨希闵编《四朝先贤六家年谱·欧阳文忠公年谱》,可资参考。
《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珍藏本)精选欧阳修代表作品67篇,其中诗14篇、词29篇、文24篇,另请当代研究专家为每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其中诠词释句,发明妙旨,有助于了解欧阳修名篇之堂奥,使读者更好地领略欧阳修纡徐委备,条达疏畅,领袖一代的文学风标。另外,书末还附有《欧阳修生平与文学创作年表》,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