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文鉴赏辞典》 吴小林 主编 定价:148.00元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中国散文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唐宋八大家”文,则是古代散文的典范,是中国散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宋八大家”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习称。
所谓“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性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一称号出自明代茅坤所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但渊源更早。远在明初,朱右曾采录韩、柳、欧、曾、王、“三苏”的文章编为《八先生文集》(已逸),这是把唐宋八个散文作家合称的最初说法。到了明代中叶,“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文必秦汉”,推行是古非今和因袭模仿的散文主张,掀起一股盲目尊古、拟古的形式主义逆流。后来的“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就以推崇唐宋古文来与之相抗衡。为了标举学习典范,揭示入门途轨,更好地提倡、推广唐宋古文,唐顺之在他所纂的《文编》中,唐、宋两代只取韩、柳、欧、“三苏”、曾、王的文章,进一步肯定了唐宋八家的地位。稍后的茅坤,最敬崇唐顺之,文学主张也与唐相似,就在《文编》的基础上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正式提出“唐宋八大家”的名称。虽然该书在今天看来存在不少缺陷和弊病,但由于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适应了当时文学斗争的需要,《文钞》选入的作品量就选本来说是较大的,与各人的全集相比,还算适中,其评语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所以茅坤的书刊行后便“家弦户诵”(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行海内”(《明史·茅坤传》),而“唐宋八大家”的称号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当然,“唐宋八大家”的称呼亦有不够科学的地方,因而遭到有些人的异议,如清人袁枚就说过:“夫文莫盛于唐,仅占其二;文亦莫盛于宋,苏占其三。鹿门当日其果取两朝文而博观之乎?抑亦就所见所知者而撮合之乎?且所谓一家者,谓其蹊径之各异也。三苏之文如出一手,固不得判而为三;曾文平纯,如大轩骈骨,连缀不得断,实开南宋理学一门,又安得与半山、六一较伯仲也?”(《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书茅氏八家文选》)这话并不完全中肯,但也有一定道理,如八家中成就高低不一,很不平衡,有的人称之为“大家”,确实有些勉强。不过,“唐宋八大家”以简练而又响亮的名称,概括了一个互有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著名散文作家群,较好地反映出我国散文史上巅峰时期——唐宋时期散文的风貌和成就,自有其合理和吸引人的地方,因而一经提出,便不胫而走,并一直流行到现在。
“唐宋八大家”文开辟了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在整个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崇高的地位。
我国先秦、两汉流行的文章体制,是自然流畅的散体文,有着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等优良传统。魏晋以后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是讲对偶、尚辞藻、重格律的骈体文。后来这种文体的文风越来越绮靡,语言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内容也越益空洞,其末流更发展为文字游戏,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桎梏,严重地阻碍着散文的健康发展。中唐时期的韩愈、柳宗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古文运动,复兴儒学,提倡散句单行、自由抒写的古文,反对当时被称作“今文”的骈文统治文坛。这场改革文体、文风、文章语言的散文革新斗争的胜利,摧毁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确立起古文这种新型散文,用来更好地宣传儒家思想,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当时的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改革,使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及至宋初,绮靡浮艳的骈俪文风重新抬头,并且“余风未殄,新弊复作”(苏轼《谢欧阳内翰书》),在文坛上又出现了艰涩怪僻的不良倾向,我国散文发展再一次受到严重阻碍。后来,欧阳修领导,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积极参加的宋代新古文运动的胜利,改变了这种情况,一种更加平易自然,更加接近口语的散体文从此盛行于世。韩、柳所确立的古文放出了新的光彩。以后,这种“以单行易排偶,由深趋浅,由简入繁,由骈俪相偶之词,易为长短相生之体”(刘师培《文章源始》),灵活自由,富于表现力的古文文体,始终统治着文坛,一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为止。“唐宋八大家”文就是唐宋时期这两次散文革新斗争的光辉结晶,是唐宋古文运动在创作实践上的丰硕成果。
韩、柳、欧、曾、王、“三苏”,除了具有相似的散文主张外,其优秀之作在创作上亦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和特点。他们的许多文章,有为而作,内容充实,饱含着同情人民、忧念国事的情怀和要求改革政治的理想,闪烁着民主性、现实性和作者崇高人格的光辉,同时形式谐美,风格自然流畅而富于文采,显示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特色,与重形式轻内容,文风浮艳纤弱的骈文末流和有些古文运动先驱者质木无文的“宗经”“明道”之文相比,可说是散文创作上的大突破、大开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