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序言

  先说一下乐府诗。西晋时文人写作乐府诗,大抵模仿汉魏,较少新意。这阶段由于乐府吸收了不少民间歌谣,面貌又焕然一新。南方乐府民歌保存在清商曲辞中,主要有《吴声歌曲》《西曲歌》两大类。《吴声歌曲》大多产生于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以南朝京城建康(今南京)为中心,主要产生于东晋、刘宋两代。《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以今湖北襄樊市、宜昌市、江陵市为中心地带,主要产生于刘宋、南齐两代。《吴声》《西曲》的一部分原是民歌,后被采入乐府,谱为乐曲;另一部分则是贵族、文人仿效民歌之作。歌词现存数量颇多,约近五百首,但篇幅短小,绝大部分是五言四句体,是后代五言绝句的前驱。其内容绝大多数歌唱男女情爱,表现热烈大胆,有冲决封建礼教的气概,但夹杂了市民和文人的庸俗情趣。南方乐府民歌内容显得狭隘,其原因除产生于城市的市民歌谣本身多情歌外,也由于南朝的统治阶级生活荒淫,竭力追求声色享受,因而专门采集表现男女之情的歌谣,并仿制这种内容的作品。南方民歌语言天真活泼,风格婉转缠绵,多以女子口吻叙写,充分表现出南方少女的柔情。南朝民歌强烈的抒情成分和明朗自然的语言,对南朝和唐代文人的不少抒情小诗 产生了明显影响。

  这时北方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乐府民歌。它们大致产生于十六国和北魏时代,后来传到南方,被梁朝采入军乐,保存在梁鼓角横吹曲中。现存歌辞虽不多,有六十余首,但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它们有的写紧张的战争,有的写征人行役的辛苦,有的写下层人民的贫寒,有的表现北方人民豪迈爽朗的性格和尚武精神。也有部分诗篇描写爱情、婚姻生活,也流露出直率粗犷的气息,不似南方民歌的婉转缠绵。它们篇幅大抵短小,多数为每首四句(短小的每首只有两句),因此不能像汉乐府民歌那样作出具体的描绘,而出之以概括性的抒写。其语言坦率自然,质朴刚健,充分表现出北方人民的性格特征。《木兰诗》是其中唯一的长篇,它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艺术性也很强,长期来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焦仲卿妻》同为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杰作。北方乐府民歌多出鲜卑族人之手,有一部分原用鲜卑语写成,后经汉译,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珍视的少数民族作品。

  下面再说南朝文人诗。东晋约一百年的时间中,玄言诗长期在诗坛占据着统治地位。当时玄学流行,士人们喜欢高谈老庄的本体论和人生哲学,这种风气影响到诗坛,便是经常以诗歌形式来表现老庄哲理,形成许多人写作玄言诗的风尚。其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玄言诗成了老庄思想的传声筒,徒具诗歌形式,却缺乏诗的意趣;语言也枯燥平板,缺少文采。玄言诗在南朝即已受到不少文人的批评。由于大家不爱读,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在东晋时代,能超越玄言诗牢笼的杰出诗人,在初期有刘琨、郭璞两人。刘琨身历西晋末年丧乱,关心国家命运,诗作辞情慷慨,颇有建安诗的豪迈气概,可惜作品仅有三首。郭璞有《游仙诗》十四首,通过歌咏神仙题材来表现他不满现实、追求隐逸的情怀,富于文采, 对后世颇有影响。到东晋末年,又产生了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从事创作的年代,玄言诗仍然弥漫诗坛。陶渊明在思想上深受儒道两家影响,其诗篇中往往流露出委运乘化、知足保和等道家的人生观;其诗语言朴素平淡,也与玄言诗风接近。但陶诗不像玄言诗那样赤裸裸地宣扬老庄哲学,而是着重表现诗人长期隐居农村的各种生活体验。陶诗中经常出现的题材是:农村、田园的风光,诗人饮酒、读书、友朋来往、参加农业劳动等日常生活和他在这种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主要是悠闲自得,有时也有愤激和忧虑。陶渊明年轻时也有政治雄心,但未能实现,他对政治也颇关心。他的一部分诗篇表现出政治热情,对晋宋易代之际的时局表示不满,说明他并不因隐居而超脱政治。陶诗的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及其感受,不但描写外界景物十分真切,而且把他那真率的性格、他内心世界的种种活动,和盘托出,非常真实坦白,毫无矫揉做作之态,从而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他的诗朴素自然,没有浓郁的文采,但经得起咀嚼和回味。陶诗因为缺少骈体文采,在骈体文学昌盛的南朝,评价不高,钟嵘《诗品》列入中品。唐宋时古文运动开展,到北宋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统治地位,古文家重视朴素自然之美,反对华辞丽采,从此陶诗声价陡增,被认为是汉魏六朝时期最杰出的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在唐宋元明清各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