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屏风一旦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便进而导致了屏风这种艺术形式的一个更为深远的观念性变化:屏与人身体的关系被再造,越来越多以“观看”为目的的观赏性屏风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它们不断翻新的样式和质料主要是为了满足所有者的视觉享受和由此引起的遐想,而较少与实际生活中的起居坐卧直接相关。当然,这并不是说座屏、床屏这些传统形式消失或没落了,也不是说观赏性屏风是此时的一个全新现象。实际上,以画屏作为观赏对象的传统古来有之(见下文讨论),使用珍奇材料制作屏风的记录也不时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之中。这里希望指出的是,“观赏化”和“物质化”的倾向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不但砚屏所用之石成为鉴赏家孜孜不倦谈论的对象,而且各种珍贵木材如黄花梨、紫檀、乌木、黄杨木、檀香木、铁梨木、木、柞榛木等也增加了各类屏风的独特情趣。随着这个倾向,如张志辉在本书中所总结的,此时的屏风材料扩展到瓷、石、铜、铁、珐琅、玉、玛瑙、木雕、竹簧、竹雕、书画、织绣、烫画、铁画、百宝嵌、画玻璃、刻玻璃、料丝、玻璃镜、嵌牙、点翠等(图13)。常见的石质有虢州石、大理石、竹叶玛瑙石、祁阳石、松花石、玉、青金石等。仅漆饰一种就又有黑漆、红漆描金、彩画、戗金、雕漆、螺钿、百宝嵌、嵌银丝之分。这种情况在清代的皇宫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宫廷趣味又和社会上流行的大众文化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持续互动,不可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