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峰:何为屏风?|《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书摘

  当我们讨论绘画中的屏风时,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的卷轴绘画中,哪些图像可以认定与屏风有关?

  从外观来看,我们最熟悉的画中屏风有两种,一种是单扇的板屏,一种是多扇的连屏,可以折叠弯曲,也称围屏、曲屏。连屏在唐代时以六扇居多,发展到明清时期,绘画中所见的大折叠屏风常多至十二扇,通常没有大的底座。而宋元时代绘画中则以较大底座的三扇屏居多,两边两扇小,中间一扇大,像是大板屏加了两翼,有时也统称为“山”字屏风。传为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就完美地同时再现了单扇板屏与山字屏风(图1)。

  不同类型的屏风尺寸相差很大。单扇的大屏风摆在地上,而小一些的可以摆在床榻上,成为枕屏。再小一些则可以放在桌案上,称作砚屏、桌屏。中小型的屏风,屏身和底座拆卸起来比较容易,因此也常称之为“插屏”。画有枕屏的绘画出现在宋代,比如传为王诜《绣栊晓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或者是《荷庭婴戏图》(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种“床屏”,与枕屏功能类似,为榻上人休息时挡风所用,因为它被摆在地上,至少应该与床榻的横宽相当,所以要比枕屏大。传宋人《槐荫消夏图》中就有一扇这样的插屏摆在靠近床头的地面上。比较特别的是《列女仁智图》(故宫博物院藏)中有一个给灯遮风的三折小屏,这在后来的图画里看不到。将这样多折的屏风围合起来,其遮挡的效果自然最佳。床榻是使用围屏较多的地方,《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藏)中就画有被围屏围起来的床,只不过围屏上面没有图画。唐代的绘画中更多见的是上有书画的连屏围绕床榻。

  床供正式就寝,榻供日常坐卧,二者的大小、使用空间其实不同。床处于室内,一般不随意移动,挂有帘幕,隐私性更强。而榻小巧,移动频率高,室内外都可安置。现存的宋代绘画里,表现床上连屏的几个例子几乎都与女性闺房有关。如《万花春睡图》(美国私人藏)中富贵女性的闺房从窗户中透出床的一角,女主人正春困懒起(图2)。南宋《天竺灵签》第六十八签的版画,画的也是一位刚做梦醒来的女性,闺床上有画有小景花鸟的屏风,与签文中“芳菲春日暖,依旧发残枝”相呼应。至于有围屏的榻,情形就不同了,常常表现为男性所处的空间。

  作为可移动的家具,屏风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很多屏风都可以与床榻发生关系。《重屏会棋图》中重屏上所画的山字屏风,就围绕在榻边。大型的单扇板屏也常画在榻边,如《宋人人物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槐荫消夏图》(图3)中,当榻在室外空间使用时,摆在头部所在一侧的单扇板屏比《宋人人物图》的小,这应该是因为其处于室外挡住头部来风的实际功用,这一点更像枕屏。但摆放在室内的榻也是可以用来睡觉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常利用较大型的、不轻易移动的大屏风,如大型的山字屏或板屏,摆放在榻较长的一面。有趣的是,榻还可以简略,但与之相配的屏风却不可以简略。传为王振鹏的《唐僧取经图册》(日本私人收藏)中画有唐僧在室内休息的两个场景。睡榻相当简单,没有榻座,仿佛是榻榻米直接铺在地上,但榻边却仍然要配上与榻长度相同的大型板屏,上面分别绘有山水和墨竹。在传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看到床与榻所装饰的不同屏风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画中既有两张有帷幔的床,也有两件围榻,二者紧挨着,榻在前,床在后。榻上所坐主要是男性,即使有女性,也是作为男主人的陪衬,或为女伎。而床上有隆起的被褥,但无人,不过从其中一个床上露出的女伎所用的曲颈琵琶,已经透露出床的属性(图4)。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