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美]巫鸿 主编 定价:98.00元 上海书画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画屏”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中“屏”与“画”的共生,也是对画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首次集中讨论。本书包括巫鸿教授及李清泉、郑岩、黄小峰、张志辉、林伟正五位学者的专业研究文章,涉及考古发现的屏风和画屏实物、墓葬壁画表现的不同类型屏风和画屏、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以及屏风在中国建筑中的使用和功能等篇章。从更广的角度看,本书是对“物”与“绘”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长期关系的专题研究,体现了屏风和画屏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关键地位。
巫鸿教授指出,屏风和画屏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近现代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本书作者从屏风和画屏两个角度对实物和文献材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发掘,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给予了特殊重视并进行了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运用,而使得这组文章成为有别于把屏风作为一种陈设物件的鉴赏式写作。在大量考古实物和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有关画屏和画屏图像的历史证据和发展线索进行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图片资料亦是珍贵丰富。
图书目录 自序 巫鸿 / i 导论:画屏与中国美术的“物绘同源” 巫鸿 / 1 埋在地下的三维屏风 李清泉 / 37 壁上画屏 郑岩 / 67 绘画史的另一面: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画中屏与屏中画 黄小峰 / 105 中国古代屏具概述 张志辉 / 151 屏风与建筑 林伟正 / 195 图版目录 / 231
作者简介 巫鸿(主编)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空间”的美术史》《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等。
李清泉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汉唐宋辽金美术考古、中国古代墓葬艺术。著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等。
郑岩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早期美术史与汉唐考古学。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等。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绘画史、古书画鉴定学、书画鉴藏史。著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西园雅集:两宋人物画》等。
张志辉
故宫出版社器物编辑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家具形制流变。担任图书《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故宫博物院藏器座》编委。编著《清风山房藏明清家具》,撰稿《凿枘工巧——中国古卧具》《坐位——中国古坐具艺术》等。
林伟正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美术、墓葬美术、中国建筑史等。《亚洲艺术档案》(Archives of Asian Art)杂志特邀审稿人。著有《建筑灵山:中国五台山的佛教建筑》等。
自 序 本书的编写起源于我在苏州博物馆策划的展览:“画屏:传统与未来”。这个筹备三年,于 2019 年面世的展览以“画屏”作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和互动。这个中心议题自然地引出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梳理画屏在古代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存在和发展,二是观察画屏所隐含的空间概念和艺术语汇在当代艺术中的持续作用。沿着第一个方向,我邀请了李清泉、郑岩、黄小峰、林伟正、张志辉这五位学者就传统画屏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这五个方面分别为古代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考古发现的画屏实物、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墓葬壁画对屏风图像的运用,以及屏风在构建室内外空间中的功能。在这些分题探讨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对画屏的“三位一体”的独特身份——既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家具类型,又是传统绘画的重要媒材,还是不同时代画家持续引用的一种特殊图像进行了综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