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泽民疯狂的翻译家

    “翻译凯尔泰斯的作品是一种荣幸,因为我与作家一起进行一次漫长而惊险的心灵旅行,”他在《船夫日记》的序言中写道,“同样,中国的读者能够读到这部作品也是一种荣幸,可以从金钱、欲望、市侩、堕落的大潮里探出头来,辨识一下自己。”此后,他在文学翻译领域一发而不可收,并真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他说他喜欢匈牙利,喜欢上了匈牙利文学和匈牙利的作家,其中有一位艾斯特哈兹·彼得,像他一样留着一头疯狂的长发。

    “将近十五年,我没读过一本中文小说,即便自己写作,也常用外语思维。因此,我和国内文学有着长久的疏离。不过现在想来,这种遗憾又是种幸运:恰是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时空中的语言隔离,才使我别无选择地从欧洲文学中贪婪汲养,才使我沉心静气地执拗于人性的发现和情感的弘扬。”

    凯尔泰斯作品的出版不仅为余泽民赢得了专业声誉,也使他很快成了国内出版界在匈语文坛的侦探。经他之手,几位最具国际知名度,也是获诺贝尔奖呼声最高的匈牙利作家已经或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艾斯特哈兹·彼得的小说《一个女人》与《赫拉巴尔之书》,以及道洛什·久尔吉的反乌托邦小说《1985》,译林出版社也将在近期出版已故流亡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烛烬》和《一个市民的自白》。除了上述作品,泽民还在翻译艾斯特哈兹的《天庭和谐》与纳道什·彼得的《平行故事》。

    “本来,我不是个语言天分很高的人,”泽民在2006年说,“我学匈语相当于一个被人丢在陌生国度的婴孩,是让生存逼出来的。而从事外语翻译,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才慧和毅力。”出国之后,他几乎只读欧洲作家的当代作品。如英国的伊恩·麦克尤恩、匈牙利的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捷克的伊凡·克利玛、南斯拉夫的季昂·南多尔和生于波兰、后来去了美国的伊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等。

    余泽民的勤奋有目共睹。他不仅是翻译家,还是小说家和随笔作家,迄今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狭窄的天光》、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以及关于欧洲文化的两部专著和两本文集。

    回顾语言、翻译和创作的关系时,泽民说:“将近十五年,我没读过一本中文小说,即便自己写作,也常用外语思维。因此,我和国内文学有着长久的疏离。不过现在想来,这种遗憾又是种幸运:恰是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时空中的语言隔离,才使我别无选择地从欧洲文学中贪婪汲养,才使我沉心静气地执拗于人性的发现和情感的弘扬。”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