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匈牙利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艾斯特哈兹·彼得因身患胰腺癌,于当地时间7月14日在匈牙利去世,享年66岁。艾斯特哈兹被称为“匈牙利的乔伊斯”,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并获得多项欧洲文学大奖。《赫拉巴尔之书》是艾斯特哈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向捷克文学大师赫拉巴尔的致敬之作。
艾斯特哈兹的作品《赫拉巴尔之书》是“一首关于生活、苦与爱的曼妙幻想曲”。作家在中文版序言中写道:“当时的东欧正酝酿着剧变,冷战时期的政治体制濒临结束,一个新的体制将要开始——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新体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可以向你承诺,你将读到的是一部情节跌宕曲折的小说,有着犯罪小说的悬疑,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译者余泽明在译后记中如此评价:《赫拉巴尔之书》继承、融会并发展了卡夫卡和赫拉巴尔文学的理性精髓,有着离奇的戏剧性、深邃的思想性和东欧人特有的政治诙谐,通过一个貌似荒诞的严肃寓言,艾斯特哈兹不仅生动刻画了东欧人饱经蹂躏、伤痕累累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个体对人类充满期待的自救信息:人的痛苦,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彼此相帮。
人的痛苦,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彼此相帮
2004年,一位54岁的匈牙利作家荣获了“德国书业和平奖”;1992年、1994年和2003年,他先后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军官和指挥官三个级别的“艺术与文学勋章”;1996年,他被授予匈牙利共和国的最高荣誉——科舒特奖章;2000年,他的第27部作品,追溯自己与父亲、与家族、与帝国关系的《天堂的和谐》刚一出版,就被欧洲文坛视为经典;两年后,作为《天堂的和谐》续本的《修订版》问世,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现在,他被评论界公认为是继承了从卡夫卡、纳博科夫到赫拉巴尔文学传统,具有东欧文化历史背景与特色的现代文学传统的文学大师,无论对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新,还是对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历史的剖析,都让他跻身于当代名家之列。他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不仅是匈牙利文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同时还是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柏林艺术学院和法国的欧洲科学、艺术与文学学院院士……他就是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
第一次与艾斯特哈兹·彼得邂逅,是在一位作家朋友的家庭聚会上,当时尚未获诺奖的凯尔泰斯也在场。艾斯特哈兹身材高大,体格健壮,鼻梁窄高,戴一副眼镜,即使没有表情,额头也有两道海鸟状皱纹。他的眼睛很像歌德,眼角下垂,眼袋明显。艾斯特哈兹幽默儒雅,不仅健谈,还注意倾听,嘴角上总挂着一抹带点睿智和纨绔的微笑,一头浓密蓬松的灰色长发,有股很浓的艺术气质,让我想到小泽征尔。朋友告诉我,艾斯特哈兹是个全才,不仅写小说、散文、喜剧、歌剧,而且曾是有名的足球健将。
1950年4月14日,艾斯特哈兹·彼得生于布达佩斯,刚一出生,就随着家人一起沦为流亡者,被削掉爵位的父亲成了瓜农。1956年,一家人迁回布达佩斯。1964年,艾斯特哈兹小学毕业,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中学。1969年他考入厄特沃什·罗兰大学数学系,1974年毕业后,曾在匈牙利机械部工作了4年。年轻时,艾斯特哈兹踢球成瘾,即使后来成了作家,也始终活跃在足球场上。
1976年,艾斯特哈兹发表他的处女作——《范奇库与品塔》,刻画了一个性格矛盾,用近乎成年人的智慧观察成年人的少年,并且开始了他一意孤行、至今不弃的语言变革。在他后来的作品里,也经常混用多种语言,传达不同的视听信息,对当代匈牙利文学语言的变革影响很大。
1978年,28岁的艾斯特哈兹毅然辞职,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学创作,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979年发表了一部揭露制度、讽刺时弊的长篇小说——《生产小说》,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将普普通通的生产会议描写成互相残杀的血腥战场。这部作品显示出作者的锐气与胆量,是他对传统文学的“反叛宣言”。
接下来,艾斯特哈兹酝酿了一项更大的工程,他花了5年时间,完成一部厚达七百多页,名为《文学导论》的系列作品,其中包括《悬》《谁为女士的安全负责?》《匈牙利色情小读物》和《心脏助动词》等几部实验小说。《文学导论》的合集出版于1986年,被誉为匈牙利“写作自由的黎明曙光”。
如果将艾斯特哈兹的文学创作按阶段分析的话,第一个创作阶段是从1976年发表《范奇库与品塔》到1986年出版《文学导论》合集;第二个阶段是从1987年化名发表《十七只天鹅》到1996年问世的《一只家兔的伟大一生》;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开始出版“家族小说”至今。
1989年秋天,艾斯特哈兹在布拉格见到了景仰已久的捷克著名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可以这么说,自从艾斯特哈兹开始文学创作,赫拉巴尔就是未谋面的文学导师。从赫拉巴尔身上,艾斯特哈兹不仅获得了标新立异的文学灵感,更获得了独立不屈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