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毛细管电泳已然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的利器,人类的科技到20世纪末才能测定分子庞大、结构复杂的人类和动物基因的DNA序列,靠的正是这一技术。毛细管电泳研究也在化学所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成为我国此领域研究的中心之一。
全心投入《竺可桢全集》编写 从2000年开始,竺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编辑校对《竺可桢全集》。 “我知道出版《竺可桢全集》意义重大,但实在不敢奢望它能得以实现,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光是竺可桢的日记就有900万字,而竺可桢的著作大概有四五百万字。尤其他的日记全是手写的,又经过了六七十年,有的字迹很不清楚,所以辨认的难度高、数量大。“我的参与,对于字迹和人名、地名以及外文的辨认能有一些帮助。” “这项工作的提出,并非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由一批竺可桢过去的学生和部下提出。它不在国家的或部门的计划之内,因此经费很有限。先后参与编辑工作的三十多人基本都是义务的,大家共同怀着对竺可桢的感戴、热爱、敬佩之情坚持长期的工作,其中有些老同志如吕东明、施雅风、黄宗甄等人事未竟而身先去,令人感到极度可惜,因为他们正是这一工作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此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明知这项工作耗时长、投入多、成书后销量少,却能看到它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毅然决定揽下这个工作,投入了启动经费,并一直支持到今天,使我十分钦佩与感激。此前我们也曾联系过多家别的出版社,都是一开口就索要几十万元的启动费,把我们吓跑了。”竺安说。 完成《竺可桢全集》是竺安最大的愿望。他一方面觉得这是自己的义务,应该把父亲宝贵的遗产整理出来,传之后世;另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将竺可桢的著作、日记、思想统统如实地展示给世人,不作任何的删节或美化,这也是竺可桢毕生所提倡和实践的“求是精神”的体现。 “出名的大学校长很多,但是去世了几十年后大家还依旧深深怀念的校长就少了。”每每提到自己的父亲,竺安的眼中总是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