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同班,还是同桌——竺可桢与陈寅恪之二

    竺可桢陈寅恪在复旦读书时不仅是同班,尤为难得的竟是同桌。这两位青少年慧光毕露,彼此映照,故而也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后来的事实表明:竺、陈青少年时代的同窗之谊被两人终身珍视和不懈呵护。

  竺可桢陈寅恪,这两位科学与人文领域巨擘的交往足足历时有半个多世纪,至老弥笃,令人感慨。竺、陈相识交往,最初发轫于青年同窗之谊。据竺可桢在1947年记载及回忆:

  余至青年会四楼参加复旦同学会发起之李登辉先生追悼会。此事由许绍棣主持,推余为主祭。蔡竞平报告李先生生平事略,青年会干事王揆生代表来宾演说。余在复旦时间甚短,只一年,在第四班。而李先生时为总教习,即教务长,严几道及夏晋观相继为校长。余未曾有机会在李先生处听讲,但知全校师生均尊敬之而已。时在宣统元年、光绪卅四年之交,李先生新婚,与汤佩琳女士伉俪甚笃。余所知者尽于此矣。当时余同班有陈寅恪、钱智修(经字)、曾昭权,余人已不能记忆。(《竺可桢日记》第五卷,1947年12月21日;《竺可桢全集》第十卷第615-616页)

  竺可桢的回忆正确无误。三十多年后复旦大学校史组在旧档案中发现了相关记录资料:“本刊讯:最近,校史组在残存的我校一九○八年、一九○九年档案中,发现了已故著名学者陈寅恪竺可桢当年在复旦的学习成绩记录。他们当时……都是十九岁,一同编在丁班……陈寅恪是丁班第一名,考试成绩为94.2分,也是全校各班考试成绩的魁首;竺可桢是班上第四名,成绩为86.6分。”(1984年2月24日,《复旦校刊》第108期,转引自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第54页,中华书局,2010年)大师丰采果然不同凡响,青少年时代皆已头角崭露。

  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桢陈寅恪不仅是同班,尤为难得的竟是同桌(《竺可桢日记》第十卷,1958年4月21日;《竺可桢全集》第十五卷79页)。由于天公不作美,历史老人没有把司马迁与张衡、司马光和沈括撮合在一起作幼时同窗伏案共读,没有提供史学大师与科学巨擘早年联桌共读的先例,因而令后人无法遐想竺、陈这两位双子星座当年同桌共读的奇妙景象。不过,这两位青少年大抵慧光毕露,彼此映照,故而也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后来的事实表明:竺、陈青少年时代的同窗之谊被两人终身珍视和不懈呵护。。

  1936年4月,竺可桢在南京,曾赴中央研究院开评议会:“九点至总院开评议会,评议﹝员﹞缺席者周鲠生、陈寅恪、姜立夫及李仲揆四人。上午推定翁咏霓为秘书,叶左之为评议员,以代替在君。”(《竺可桢日记》第一卷,1936年4月16日;《竺可桢全集》第六卷第56页)这次评议会陈寅恪与数学家姜立夫、地质学家李四光(仲揆)皆未出席。此年4月,陈寅恪正在清华大学授课,故无暇南来赴会。会上增补叶左之为评议员,以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地质学家丁文江(在君)。

  1936年8月,已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致函陈寅恪、傅斯年,托觅俞大纲“至高工、高农为国文教员事”(《竺可桢日记》第一卷,1936年8月20日;《竺可桢全集》第六卷第132页)。俞大维、俞大纲兄弟两人皆是出身名门、富有才华的学者,陈寅恪的妹妹是俞大维的夫人,傅斯年的太太又是俞大维妹妹,彼此皆是姻亲,故竺可桢拟聘俞大纲至浙大教授国文,先要托陈、傅两人代为说项。8月25日,竺可桢收到“陈寅恪函”。8月26日,“下午接傅斯年函,知俞大纲可就高工、高农教员,即发聘书”(《竺可桢全集》第六卷第134页、135页)。

  1940年3月5日,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因病于香港逝世。3月下旬,中央研究院在重庆开第五次评议会,商讨推选新院长,“五点至美专校一号晤陈布雷,遇晓峰,谈及蒋先生提出以顾孟余为中央研究院院长事,余谓恐评议会中通不过。余表示决辞浙大。七点至外宾招待所Hostel,叔永与咏霓请客,到唐臣、竹铭、陈寅恪、姜立夫、郭任远等卅人。膳后作一Straw vote民意测验投票,﹝试﹞院长人选。咏霓得21,适之20,骝先19,余仲揆6,稚辉先生、农山、孟真、君﹝员﹞武与余各得一二票”(《竺可桢日记》第二卷,1940年3月21日;《竺可桢全集》第七卷第321页)。

  顾孟余(1888-1972)曾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铁道部长、交通部长,显然是一位国民党中枢要角。因此,蒋介石希望由顾孟余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顾孟余虽为高官,但在学术上并无重要创树,故竺可桢认为“恐评议会中通不过”。 陈寅恪对于院长人选亦持独到见解,“三月廿一日,(陈寅恪)先生出席评议会秘书翁文灏、研究院总干事任鸿隽晚宴。先生即席申述院长人选必为国际学术界知名学者,选举院长必须尊重各人自由意志”(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第199页,中华书局,2010年)。临大事而不苟,充分显示了陈寅恪一贯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

  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皆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学识与风骨俱佳,并不唯国民党最高首领蒋介石马首是瞻——既然意见有分歧,餐后就试作一个“民意测验投票”,结果是翁文灏得二十一票,胡适之二十票,朱家骅十九票,顾孟余连一票都未得。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