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家族的原罪

    入关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旗鼓人的地位更如日中天。他们中有不少人内任显宦,外授封疆,成为统治集团中炙手可热的红人。除了曹玺、曹寅家族累世替缨,豪富埒于王侯外,还有李煦的父亲、镶黄旗旗鼓人李世祯“历陟显仕,宦迹不可枚举,洊晋使相,开府豫章,旋抚南越,治行卓卓。”而李煦本人久任织造,成为皇帝的心腹和在江南的耳目。

    在仕路上, 旗鼓人不仅与外八旗人一样可出任各级文武官职, 内务府直属的各种肥缺, 更如其禁脔,非包衣不得染指。

    因此,如果现代人看到李煦及曹家奏折上每每使用“包衣下践”、“包衣老奴”之类的自称,就断定池们的身份不过是奴仆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种称呼正反映了旗鼓人身份的特殊性:他们是直属于皇帝的奴仆(下五旗旗鼓人则属于该旗各王公),因此皇帝与他自有着超越一般朝臣的特殊密切关系。从李煦、曹家奏折中,可看出皇帝对他们寄如腹心,平时可畅谈“私房话”而毫无顾忌,康熙帝南巡时,以织造衙门作为行宫,也正反映出这一点。

    早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曹寅父亲曹玺由内务府简派为江宁织造,他表面上是替皇家管理染织,采办物资,实际上负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帮玄烨了解江南的吏治民情,沟通满、汉之间的民族感情,争取明末遗民,。由于曹玺忠实勤奋、办事利索,康熙对他更加宠信,赏蟒袍,赠一品尚书衔,并亲手写“敬慎”的匾额赐给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六月,曹玺“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其实,康熙跟曹玺在主仆之外还存在另外一层更加亲近的关系:曹玺续弦妻孙氏乃康熙乳母。按满人习俗,“最重保母”,故曹氏在康熙一世,极得亲信,皆缘于是。

    寅吃卯粮

    红学家至今没有量化研究,曹寅生前身后的财务问题,至多停留在定性的研究,认为曹家的败亡的主要原因是巨额的亏空。

    史景迁给予量化论述,读罢惊人,曹寅时代,曹家已然“寅吃卯粮”了。他死的时候,留给子孙的是一笔“负资产”。史景迁用审计师般的目光,爬梳了曹寅一生任职涉及的财务收支状况,结论是:如果曹寅所任那些世人趋之若鹜的“肥缺”是那种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职位,那么它就同样会积累起很大亏空,而在这样的危机中,只能依赖天生的智慧而不是法令。

    江南三个织造,以江宁织造为首,虽然理论上由北京的户部和工部承担原材料购买、机户薪酬,但实际上年年都有亏空,究其原因,套用现在的话语习惯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各部委”对丝织品的需求并无固定周期和额度,常常会有反复,而织造们面对的是一个受供求关系决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需之间存在矛盾。

    史景迁仔细算了一笔账,在康熙帝最终接受曹寅和李煦的意见,从1708 年起用盐务的资金来补贴纺织之前,维持两个纺织部门的运转每年要大约二十三万两银子,这笔钱最初是由省里库存提供(原则上地方行省要向中央户部解银,作为地方缴纳给国家的税赋,织造从省里拿钱,相当于户部的间接支付),而到了1708年以后,这笔钱完全来自盐税。

    这意味着,手操国家赋税盈余,曹寅和李煦可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加以腾转挪移,只要到时候把承诺皇帝主子的那部分银子上交即可,但是在不精于数字化管理的中国古代,一线官员的上下其手,远在北京的皇帝即便心知肚明也鞭长莫及。

    曹寅和李煦这样的操纵能带来很大的利润,但是风险也很大。为了维持织造任上的开支,曹寅每年从盐税的盈余中借了二十三万两银子。

    这是一种大风险的投机活动,它危险地依赖于对现状的维持。在曹寅的一生中,他能够使情况成功地维持下去,但是当他于1712年夏碎死后,织造的款项已经支付,而他任巡盐御使期间的盈余还没有收到。因此他留给儿子一笔欠官府超过三十七万三千两银子的债务。

    李煦的计划和曹寅1708年的计划,意味着在没有购丝指令的时候将纺织的收入挪为私用,可以被称为半官方的投机,而织造们至少是在皇帝默许的情况下操纵着官方的资金,如果他们能将节省下来的国库的钱作为报答的话。

    在这里,官府也扮演着一个官方高利贷者的角色,纵容省级的官员进行私人的投机活动。曹寅在1701年向内务府借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二两银子,并于八年后如数归还,且明显地没有支付利息。1700年李煦向国库借了十万两银子用作个人的花销,而对于这笔巨大的数目,十年间他要偿还每年一万一千两银子的本息。 就是说,利息是百分之十。但是皇帝对这样的操作不感兴趣,因为在询问究竟是该将钱还到内务府还是江苏省的国库时,康熙只是让苏州、江宁和杭州的三位织造“自己商量着办”。

    曹寅死后,李煦用每年的盐政盈余替这位妹夫还债。据李煦给康熙密折中所总结的,曹寅盐务欠款二十六万三千两,这个数字现在应该增加到三十七万二千两。这个盐务亏空额,使曹寅欠款额可以整个计算出来。1712年报告的江宁织造亏空九万二千两,此外还有挪用盐款以填补的十万两亏空。还有康熙了解到并退还给曹寅之子曹頫以偿还私家欠款三万两银子。因而,曹寅死时的债务估计达六十万两。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