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绝密文件”的那一刹那,艾斯特哈兹感觉本以为熟悉的父亲是如此“陌生”。震惊之余,他立即打电话给出版社,要求中止《天堂的和谐》的出版,但当时该书已经付印,只待发行。于是他选择了以写作泅渡。两年后,《修订版本》出版,书里抄录了大量涉及家族“历史污点”的资料。这两本书的写作历程,让许多人感喟艾斯特哈兹写作的勇气。但在他自己却并不以为勇敢,而只是感到无能为力地顺其自然。“在东欧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人被历史碾碎了。但在我看来,被碾碎了的人,更值得作家去‘爱’。”
3 艾斯特哈兹曾化身为一个女作家,以细腻、率直的纪实性笔触写了一本通俗爱情故事《十七只天鹅》(1987)。书名取自小说的十七个章节,而“天鹅”其实是“章”的代名词。艾斯特哈兹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一位22岁的年轻女郎充满坎坷的情感遭遇,自小失去父母的她,激情而绝望地爱上一位沉溺于情色享受的推销员。当她发现情人已经订婚之后,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感情漩涡。不幸的婚姻与残疾最终使她拿起了笔,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看似噱头十足的创新,自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其实,艾斯特哈兹之所以没用真名,并非有意捉弄评论家,也非为赚取读者的眼泪,而是为了“与读者达成阅读协议”,让其更加无阻隔地进入女性角色。而在出版《文学导论》合集(1986)之后,他重新捡起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也表明他所进行的文学尝试,是为了寻找适于表达不同主题的不同手段,并不是刻意否定传统。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艾斯特哈兹拥有毕加索一样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变欲望,他的写作却能在继承与创新之间保持着精细而危险的平衡,一如他在群体与个体、权利与放弃、理智与情感、荒谬与严肃等无数对立的矛盾中,找到,写下,而且建立其一个个让人绝路逢生的脆弱平衡。也因为此,虽然他的小说从不止于讲好一个故事,却并不因此失去其引人入胜的生动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