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05),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记者、批评家。欧洲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创作上,他主张运用最普通的词,表达最质朴的道理,其文风风靡当时欧美各国。而其两部杰出的小说《动物庄园》、《一九八四》,则远远超出了文学的界限,他们与其在缅甸、二战时在BBC电台的英勇行为互为表里,表证了他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良知感和社会担当力的知识分子对和平、道德、人性、政治的持久关注和深入思量。今的为其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表示纪念!
二战的六年,对乔治·奥威尔来说无论从人生还是从事业上看,都是高潮期。由这里切入,或许有助于揭示他的思想和性格。
走进战争时的姿态 1939年9月3日,英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那年奥威尔36岁,此前他在17年间完成了三次自我超越:缅甸的五年,作为一名英帝国印度警察部队的下级官员,他目睹了殖民地人民的非人处境。怀着憎恶和负疚的心情,他辞去了公职。之后的五年间,为生存、也为休验底层的苦难,他先后在巴黎、伦敦两地度过了一段穷困潦倒的岁月。就这样,用十年工夫奥威尔读完了他的大学。比起走出伊顿公学时的那个痛恨等级观念、愤世嫉俗的文学青年,他实现了第一次的自我超越。
1936年从1月底到3月初,奥威尔应伦敦一家左翼出版社之约,到英格兰北部失业工人集聚的地区考察大萧条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2月份,他往来于兰开斯特郡和约克郡产煤区情况最糟的部分。访谈、调查、搜集和整理各种数字、资料,几乎整天与失业者们打交道,那些被忽视的劳动者的惨淡的生活和仁爱的胸怀,给他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这年6月,奥威尔结婚。7月,西班牙内战开始。不久,他和新婚的妻子爱琳先后奔赴巴塞罗那,加入了国际志愿者的行列,与法西斯势力作战。在一封致友人的信里,他说: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并开始信仰社会主义。这是他的第二次自我超越。
西班牙的局势是复杂的。使奥威尔感到意外的是,左翼营垒内部有人为保持霸主地位而无情地打击、消灭异已。许多正直的战友遭到无辜的逮捕、处决,有的人失踪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与苏联当时在国内搞“大清洗”、在国际上力图控制左翼势力密切相关。对此奥威尔感到震惊和愤怒。不久,在与法西斯作战中他喉部负伤。就在他与爱琳一起返回巴塞罗那、准备归国治疗时,竟有人一路跟踪、妄图追杀。回到英国后,见到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报道严重失真,他和其他一些险遭不测、逃离西班牙的战友们想把自己的见闻公诸于众,却遭到种种阻挠。这是他“第一次注意到了某些人对历史的蓄意篡改”,从而认识到:如果没有政治民主和社会公正,社会主义的理想将终成泡影。他说,从那以后,他更清楚了自己应该站在哪里。他说:“从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严肃作品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我所了解的那种极权主义、拥护民主社会主义的。”同是在1936年,奥威尔又一次超越了自己。
随着思想的成熟,奥威尔在文学创作中也找到了个性。他渐渐摸索到了适合于自己的“新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他的以西班牙经历为素材的《向卡泰隆尼亚致敬》一书里,这种方法的运用已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紧接着,战争时期就到来了……
战争所给予的 1941年6月,奥威尔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在这种恶梦般的环境里你不可能写什么书,虽然我可以有足够的新闻和广播方面的工作可干,但那不过是聊以为生罢了……就生存来说现在的确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战争爆发后,奥威尔与妻子迁往伦敦,把沃灵顿村的乡居租了出去,但他每年都去那里播种和收获马铃薯以备饥荒。深夜或凌晨,他们常常被空袭警报和爆炸声惊醒。1941年5月10日、1944年6月28日,寓所两次被德军炸弹击中。1938年7月,奥威尔致信出版家列昂纳德·摩尔,说他将要定一部家世三部曲。但,在这一计划始终未能实现。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战争所给予奥威尔的并不只是灾难。
首先,战争更激发了奥威尔的正义感和爱国热忱。1940年6月他成为英国国民军的一名中士。他曾不止一次要求参加正式军队,但体检未能通过(属D级)。他写道:“任何狭隘的军事意义和胜利或失败并不比表现出我们是站在弱者一边反对强者的态度更重要。”
其次,战争有利于奥威尔在剧烈的动荡中认识客观事物。奥威尔一向寄希望于广大民众,但是,他痛苦地发现,比起一战时,他们似乎变得更自私、更谈漠了。1944年底他在一篇《致〈党人评论〉》里说:“如果非要我指出英国人民在战争中最令我震惊的行为是什么,那我就应指出一点,那就是对一切都缺少反应。”他说:“我不知道英国人努力生活在这样一种半麻醉状态中算不算一种颓废的标志……或从另一方面讲是不是一种本能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