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年》邮票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之后,这枚邮票从0.08元开始一路上涨,一直到现在其价位仍旧在千元以上。伴随着这枚邮票的涨升也产生了一幕幕人间的财富神话,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
64元邮票与百万富翁似乎很难使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是有一位平凡的女士却是由此完成了她的致富历程。说她平凡,因为她总是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从没有想过暴富。或许是火热的邮市造就了她。 2003年9月初,梁璐娜与往常一样叩开了毗邻上海体育馆附近的天钥新村的一套住宅的大门,里面住着她的一位房客,而像这样的出租房,梁璐娜现在手上有6套,这为她每月带来了近万元的租金收入。按照目前的市价,这些住房的总价已超过了百万元。她现在已成为了都市中“食租族”的一员,而这一切却完全是由于她20年前的一个不经意之举。 认识梁璐娜还是通过了我们在邮市中的一位朋友陶泽,他是梁璐娜的外甥,12年前的邮市高潮中,他曾经在梁璐娜财富三级跳的聚集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通过他的引见,4年前我为了撰写《“金猴”造就人生悲欢离合》一文,特意采访过梁璐娜,今天当我们在邮市再次与小陶和梁璐娜相遇时,她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平静,虽然我的财富源于邮票,但最终却没有成为邮市中的一员,只是偶尔来看看,也可以作为对过去的一种回忆。”
错买“猴”票,64元打了水漂 梁璐娜沉思着,她说:“20年前我因为替单位买邮票,最后没有能报销使自己的64元钱打了水漂,当时想想真是心痛,但我以后的生活却也因此发生了巨变。人生中的些许小事或许就能改变你的一生,但最后能不能成为现实又和你的性格、思维方式甚至运气有关。” 她从来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作为老三届的一员,梁璐娜插队在农村一呆就是10余年。1980年初,丈夫所在的局招工,梁璐娜作为家属并在文化考试合格后被录用分配至上海静安区的一家500多人的化工厂做操作工,由于文化功底扎实及一手漂亮的字,半年后即被调至厂办做打字员兼部分文秘工作。 1980年8月份,前任通讯员因组织调动去其他岗位,厂办寄信的任务也交由梁璐娜负责。两个月后由于剩下的邮票所剩无几,她到厂所在地的一家邮局购买邮票,正好在柜台上看到《庚申年》邮票。或许是审美感的驱使,她摒弃了色彩单调的祖国风光普通邮票,而是购买了10版全张的《庚申年》邮票。但是当她兴匆匆地回到办公室并告诉厂办主任时,却被厂办主任训斥了一顿。原来当时集邮活动已开始逐渐恢复,一些贴有纪念或特种邮票的信件,常常遭到邮痴们的撕剪,因此许多单位宁可贴用普票而不用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无奈之下的梁璐娜,只好拿着10版全张邮票去邮局调换,但邮局的工作人员却是死活不肯,因为当时集邮邮票的销售也比不上普通邮票,何况卖出邮票退回的事也无据可依。在这种情况下,她强忍着愤懑回家拿钱再去重新买了800枚普通邮票,回到办公室就将已对折的10版全张《庚申年》邮票放进了文具柜最底层抽屉中的一个文件夹内,准备过一段时间再用。为了证明这是属于自己购买的邮票,同时也为了将来报销时作为依据,梁璐娜将购买邮票凭证拿回家小心地保存了起来。 因祸得福,辞职遇意外“横财” 光阴荏苒,8年一晃而过,虽然期间梁璐娜曾多次购买邮票,但囿于主任在位,使用《庚申年》邮票的想法始终没有付诸实现,时间一长也就忘记了。1984年根据干部要“四化”的精神,梁璐娜上夜大学学习文秘课程,3年的专科学习如期完成。当鲜红的毕业证书拿到手仅一个月,新来的厂部干部科领导的一次谈话灰了她的心,因为文秘在小厂中除了现在的位置,其他岗位都属于专业不对口。对于年近不惑的梁璐娜而言,这句话无疑宣告了她在本单位的仕途就此结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梁璐娜萌生了跳槽的念头,1990年9月份,一家小型合资公司录用了她,跳槽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交了辞职报告,梁璐娜开始将手头工作和物品一件件地向厂办主任移交,当最后打开已几年未碰的文具柜底下抽屉,并拿出文件夹时,10年前对折的10版全张《庚申年》邮票滑落在地上。此时,已集邮5年的厂办主任眼睛忽然瞪得大大的,他小心翼翼地拣起这10版全张邮票,竭力控制着自己颤抖的双手,漫不经心地说:“8分面值邮票800枚。”然后就准备在移交清单上写入。但梁璐娜说“这是我自己买下来的邮票”的话让这位热血沸腾的厂办主任情绪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 “不可能,你的邮票为什么要放在办公室呢。”厂办主任的嗓门突然提高了八度,之后这件事惊动了厂长,梁璐娜也在进厂后第一次接到了去保卫科谈话的通知。 梁璐娜说:“当时我并不明白这邮票价值,感到十分滑稽,64元钱在1990年已是一个不大的数字,为什么会这么小题大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