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阅读报告:文坛那点儿破事

    如果没有2006年的铺垫几乎反衬不出2007年整个文坛的安静,相比之下乱七八糟被娱乐化的事不多,这让回想变得异常困难,在吃力的总结中发现,我们印象中的“文化”已经被越来越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所谓通俗读物的流行。在这一年中,出版界最大的事该算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A股发行了,出版已经变成了文化产业,不知道这样的变化对于整个中国图书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事件:叫骂

    代表人物:王朔

    王朔是个人物,因为以前积攒了不少好名声,就算到处谣传他跟徐静蕾如何如何咱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家一双男女的事咱不能跟着八卦。所以到今天还是有人为他的出山抱以希望,等着看他写的书,但这次出来的动静可不小,一撩门帘子就开始骂骂咧咧,什么余秋雨、舒乙、刘心武、北村、邱华栋、张承志、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之类的都给捎上了,其间还特八卦地肯定那小谁是某行业里大师级人物那老谁的私生子。没消停几天,他又跟记者干上仗了,还挺记仇的,跟话痨似的只要让他开口就刹不住闸,除非你捂他嘴,要不京片子的口头语就上了,有用的没用的,脏话好话都直给,不卖挑!据说王朔还带着他妈上了一次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当全国人民都觉得他是有点病的时候,也不知道这节目能不能给人家治治。

    在2006年他上法庭高调替一哥们儿拔闯的时候,业内人士就放话说王朔要出书,果不其然,在他占尽媒体重要版面之后,两本书出炉。《我的千岁寒》非说是给知识分子看的,谁看不懂谁没文化,当时我很实在地给那本书的策划人打了电话说我就看不懂,人家说,想看懂那书至少硕士学历以上,我鼻子都快气歪了。这本书就是在如此高调和藐视学历不高人群的精神指导下登上了各地书店,销售情况似乎不如预期那么好,或许这跟他频频在媒体上骂骂咧咧地出现有关。《致女儿书》出版得很低调,小开本,没多少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多少年平时没事写着玩的字都攒一块儿了,王朔扬言那是当年给闺女写的遗书,也怪哏儿的,至少里面多了些对生命的依恋和真挚。

    事件:倒于

    代表人物:于丹 

    “百家讲坛”真有点娱乐节目的意思,谁上谁红,把一群大学教授调教得都跟评书演员似的,上去全一个腔调,每人手里就差一块惊堂木。各出版社眼睛都蓝了,拿着合同围着这些评书演员签约,这些人落谁手里谁发。你看人家去签售那规模,打书店没开门就有人排,到下班点愣不让书店关门,全是排队等签字的,赶上以前的副食店了。

    同样是教书的,凭什么让你那么火啊,而且每个人对一门学问的理解都有偏颇,被咬住就是事儿。易中天好端端地被挂上个“学术超女”的头衔,幸亏他心胸宽广,有钱挣就得了,管你说嘛呢。于丹,一女的,能那么火就更让人不平衡了,于是在 2007年,有了一份调查,其中对于“通俗社科读物”的重要读者群有这样的分析:“这个群体包括,大学低年级学生、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爱看电视并有着一颗求知心的小市民,以及其他行业的非文盲。”而“通俗社科读物”的代表图书就是“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之类的书。

    尽管人家也达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就是有人气不忿儿,3月份,中山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联合其他8位博士生在网上发表了《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吹捧》,“倒于事件”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随后,出版界开始声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解“毒”于丹》,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当〈论语〉遭遇于丹》等等,不够添乱的。

    还是于丹有定力,不着急不生气,四两拨千斤,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去,我接着表演我的评书,归齐人家赢了,人气依然旺,看咱本地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周周都上榜,就是能卖!

    事件:电视剧大忽悠

    代表人物:许三多

    图省事的人越来越多,先把剧本拿出去拍着,看差不多再把那些对话找个出版社一出,大剧照上封面,齐活,干一件事挣两样钱。书挺厚,钱也不便宜,拿到手一看,眼晕,里面全是对话,一句一段那种,连形容词都没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婚》,你倒在封面上写个剧本版呢,人家不写,蒙着来。还真有不少当小说的人买,到家就傻眼了,咱也不是话剧演员,拿着台词背多熟也没导演找咱,小说的文学性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色,戒》的相关图书异军突起,因为里面被删剪了若干情色片断所以格外受人关注。《奋斗》《我叫刘跃进》也与影视联姻,在图书市场上占尽先机。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