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真正的主业是生活

  记者十年前曾经遍访万科各地项目,其时情景就像王石自己在一篇回忆文字所描述的那样:“十年前万科跨地域经营,先后进入13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其中包括沈大高速公路连接的沈阳、鞍山、大连。当时负责三地项目的鲁东勇,租了辆苏制伏尔加,冰天雪地不分昼夜地穿梭城市之间,好一个拼命三郎。激情勤奋,还有文化人的浪漫情怀。投资还涉及股权投资和锦州的港口业务。急速扩张也孕育着管理资源短缺的危机。按照集团意图,沈阳万科第二任老总明成海,负责砍掉除地产业务之外项目的艰难调整……”当时王石从天津赶到锦州途中居然在火车上站了一夜,那时他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当然这一切比起创业之初的艰辛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王石到深圳时已经33岁,一切从头做起,货场搬运、鸡饲料推销,还兼司机、出纳。我只是奇怪,他为什么愿意去做这一切?不是他的能力问题,而是他的想法是什么。因为那时他完全有条件不这样去做。
    他回答得坦率:“想过好生活,提高物质水平,这是一个主要的动机。但老实说当年初到深圳,自己定的目标比较大,想做些有影响的事情,具体很难描述,但有几点是很清楚的。变革之中,要由经济力量来取代政治力量,这是社会变革的一个趋势。过去中国是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但现在看起来事情会有很大改变。”
    军人家庭出身,工农兵学员--这些对今天的王石来说构不成耀眼的光圈,但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还是可以看出他当年的主流社会地位。不过他天生“叛逆”。
    这是一个喜欢读《红与黑》的兵,书中的于连,一个木匠的儿子,有才气,不安现状,一步步地努力,渴望出人头地。王石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连的奋斗精神。”
    他也喜欢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它给了我许多人本主义的东西。”
    他第一次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用了三四年的时间……
    他退役后宁愿去做锅炉工,以求得到一个上大学的推荐机会。读的是给排水专业,但是王石的功夫基本花在了英语和政治经济学上面了。
    他的与众不同在那个年代其实早已显现。这种“野心勃勃”的姿态,仿佛他那时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为今后的事业做铺垫。王石宣称:“我的人生原则包括正直、不贪婪,还有就是反对盲目的利他主义。”这种秉性难道是万科后来顺利迈过几个大坎的保证?这些“坎”包括:
    专业化与多元化的转换。与万科在80年代同时成立的公司,有康佳、三九、海尔、四通。由于不同的发展策略,结果大不相同,除了万科,上述提到的几家公司,都是专业化运作,如海尔经营电冰箱,四通经营打字机,三九是制药,康佳是电视机,而万科走了多元化的道路。从现在来看,这些公司中经营规模最小的是万科。十几年后王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总结说:“万科的这些弯路和错误,是教训也是财富。我们从1993年开始调整,1996年明确提出走'地产专业化路线',一直调整到1999年,才调整完成。应该说,万科现在处在调整完成之后的蓄势待发状态,业务稳定的快速增长是从2002年开始的。”
    暴利和平均利润率之争。1992年时的房地产是暴利时代。在深圳有这样的说法,就是低于40%利润率是不考虑的,也就是当时房地产的利润率可以达到60%、100%甚至200%,但是万科居然提出“超过25%的利润率不做”。实际上,王石后来承认,从1992年起,万科的利润率从来没有超过20%,“整个测定下来,一般下限是12%,而上限很难超过18%。”
    这当然与王石的经历有关。万科在80年代做电器进口贸易,那时候电器生意的利润率是100%-200%,很多公司就跟进,自然出现供大于求,电器的价格就下降,最后暴利就变成了平均利润率,甚至亏损。他曾经做过统计,公司原来赚的200%的利润,最后都让市场拿回去了,甚至还往里贴。”企业要长期竞争,就要消除牟取癌利的观念。一旦有了这种观念你就会有很强的投机心理,对市场投机一时你能存在,但市场最终会惩罚你的。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做房地产的时候,就没有被迷惑,而是制定了一个比较理性的价格策略。宏观调控从1993年6月开始,也就是万科公布这个策略半年之后,当时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那些所谓40%不做的房地产公司,纷纷跳水,哇哇叫苦,只有万科不但不是难关,反而在1993年到1997年,万科的房地产是以7%的速度递增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