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首先就是要有“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要有企业家的企图心。企业家要有特别所“图”。“图”的就是要成就一桩事业。企业家不但要有成就事业的企图心,而且这企图心要非常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至少要大到企业家自己拥有的资源,就是全部都用上,也还是不足以实现其成就事业的雄心。 我们读到过许多关于企业家的描述。如果读者愿意听我解释几句,会同意本文提出的“企业家是钱财不够用之辈”,并不惊世骇俗。
企业家不是有钱人 许多人认为“有钱人”与“企业家”之间的区别很模糊。是的,企业家大抵是比较有钱的。无论哪一个社会,企业家阶层的收入水平总要高于社会平均所得的水平。这一点甚至在前苏联体制下都不例外,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相当多的地方,企业家构成社会中最富有的一族,大体也无须置疑。 但是,企业家通常比较有钱,不等于可以说“有钱就可以成为企业家”,或者认为“有钱”就是企业家的特征。经济史可以表明,以往时代多少有钱人,都没有成为后来意义上的企业家。太多的有钱人不但没有成为企业家,好像连当一下企业家的尝试都不曾有过。《红楼梦》里四大家族,荣华富贵,子孙成百,但就是一个企业家也没有出。不要以为那个传统的中国根本不会有企业家。一个曾经在经济上领先于世界、创新层出不穷的经济,怎么会没有企业家在那里出没?至于皇权显赫,官气逼人,压住了企业家的风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当代商业世界,人们印象中美国社会似乎是最可以让企业家人才辈出的地方。但是读读那本风行一时的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我们或许可以知晓,在美国成为有钱人而不是企业家的,比想象的不知要多出多少。 “有钱人”但不是企业家,当然有诸多原因。我认为从个人心理方面来探究,有没有“在市场里成就一桩事业的企图心”,应该是有钱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一道分水岭。“企图心”的意义是普遍的,千行百业,芸芸众生,要自成一“家”,总离不开旺盛的企图心。 企业家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首先就是要有“企业家精神”,也就是要有企业家的企图心。换言之,企业家要有特别之所“图”。 据考,在最早创造出“企业家(entrepreneur)”概念的法国人Cantillon那里,企业家的意思首先就是一个事业家,“图”的就是要成就一桩事业。至于在“成就事业”的前面加上一个“在市场里”的限制条件,无非是要把企业家的事业与在其他领域博取功名区别开来。 企业家不但要有成就事业的企图心,而且这企图心要非常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的看法,至少要大到企业家自己拥有的资源,就是全部都用上,也还是不足以实现其成就事业的雄心。这就引出了本文的命题:企业家自己的钱,相对于成就事业的企图心,总是不够。 各位读者,一般有钱人的特征可不是这样的。没有大的成事企图心,小钱也就很“有钱”了。当然,有钱人的钱也可能常常不够用。不过,倘若只是因为消费或奢侈的企图心太大而钱不够用,与企业家相对于成就事业的企图心而言的钱不够用,不是一回事情。 借用社会资源成就事业 几十年前,弗里德曼讲解需求,提到过人的“需要(wants)”有两类:一类是“工作为了活着(work to live),需要被看作目的,另外一类,“活着为了工作(1ive to work)”,工作被看成目的。企业家无疑是后一派人物,而且活着不但是为了一般的工作,而且为了成就市场里的一桩事业。其企图心之旺盛,相比之下,自己有多少钱也还是不够用。 企业家要成就一桩事业,自己的钱又不够用,怎么办?那就要动员、运用社会资源。所以,信用是一个企业家与生俱来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重点我会另外专门讨论。不过,信用总需要一个历史时间来发展。在信用不发达的“早期”,企业家想用别人的钱而不能够,只好用自己的钱财实现自己的事业企图心。 我以为,这反映了在信用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只有有钱人才能当企业家的历史真实。问题是,那些早期的企业家,还是本文所说“自己的钱财不够用之辈”吗?我的看法,还是的,证据就是“企业家追逐利润”。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只有从阿尔钦“演化”和“生存检验”的意义上来理解,才是真实的。但这里的问题是,人们似乎并不探究“追逐利润”或“利润最大化”本身又是为了什么。用“财迷心窍”来解释追逐利润的行为,与太多的经验事实不相符合。 我的理解,在社会信用发达的条件下,追逐利润是维持信用和增加信用(就是动员社会资源)的必要条件;而在信用不发达的“早期”,企业家只好凭借自己的钱财办企业,事业企图心大而自己的钱财不够用,所以必须追逐利润,然后,将利润再行投入企业。这两种状况,其实源于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企业家自己的钱财不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