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宝生认为,“贺岁书”定位本身就不明确。他说:“我至今没有看到一本能准确涵盖贺岁内容的书。比如,2003年是羊年,如果围绕羊做一本书,或寓言故事,或名人写的关于羊的文章,这样在春节前后推出而且有明确的主题,叫做贺岁书名正言顺。借电视电影的热潮提出‘贺岁’的说法或者出书,那只是利用由头,与内容没有内在联系,不能称之为贺岁书。” 其实仔细观察贺岁片,轻松、欢乐,满足了人们在新年初始时喜庆的心理,但内容跟贺岁也没有什么实质性联系。目前贺岁书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的是既没有题材上的出新,也没有选择节日喜庆的主题,又因时效性大大限制了出版。 谈到贺岁书的市场,上海图书批销中心张经理指出,春节期间是图书零售的黄金季节,如果赶在这一时期,借用“贺岁”名义,推出大量新书,图书贺岁就会演化成一种商业炒作手段。特别是与电影市场上的贺岁片相比,贺岁书并不以娱乐性见长,如果过于强调销售的时效性,3个月或半年后这些书将被市场淘汰。 也许是“知难而退”的缘故,目前市场上的贺岁书大多数还是跟着影视走。即便是首次标明“贺岁书”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是沾了影视的光。这本书靠上“贺岁书”的牌子,在那一年节日前后就发行7万多册,但过节不久走势就慢下来了。 为什么图书不能引领影视市场呢?如果先做好贺岁书,再改编成影视剧,岂不既有文学性、又有制片方选择与精心制作的余地?王宝生说:“这样的策划固然稳妥,但需要几方面的联手行动,如果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不适合拍贺岁片,或制片方不满意,下一步怎么办?”王宝生坦承,目前尚没有人在策划贺岁书上下功夫,这块空白的市场显然没被开发和利用起来。时效性固然重要,制作、宣传、运作、上市时机的把握等等各方面配合也同样不可少。“最主要的一点,还在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生命力。” 俗话说:人造的云彩不下雨,书有好内容又抓住了好时机,才有好效果。业内人士指出:贺岁书与礼品书不同,它含有礼品的性质,但内涵要小。贺岁书从内容到形式有其独特性,从编著开始就要按照贺岁的要求来做。首先,贺岁书应当是带有喜庆色彩的,读了之后要让人乐,能渲染过年的气氛。其次,贺岁书应有明确的时间性,在岁末年初的3个月、最多不能超过半年的时间段内销售。最后,贺岁书还应当年年推新,而不是常销书。 贺岁书似乎成了一道“标签”,只要打上“贺岁”的牌子,都有望在节日期间的图书市场火一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图书全无与“贺岁”有关的内容,只是为寻求炒作的卖点,生拉硬套“贺岁”的招牌,甚至格格不入。据一般的销售经验而言,具有品牌效应的优质图书,即便没有很强的时效性,也会在节日消费市场上保持良好的销售业绩。所以,贺岁书还是要靠品质胜出。时效既是贺岁书的优势,也是其弱势。聪明的出版社会将时效性与常销性“优化组合”,既强调内容的高质量以确保常销,又打好“时间差”争取最大的市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