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敏锐嗅觉

  如今在两岸三地的华文出版界,金庸、李敖、林行止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差不多就是“畅销书”的代名词。谁能想到,在十几二十年前的台湾,他们的作品,几乎都列入了禁止出版的“查禁目录”中。而最终冲破重重阻碍,开风气之先,将他们的著作还给台湾民众的,正是台湾知名出版家——远景出版社的创办人沈登恩先生。近日,沈先生来到了上海,与记者谈起了出版生涯中的感念。
    书要畅销,一定要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好看,就像金庸的武侠;还有阅读能给人带来帮助,比如经济类的书。声称以前曾对经济类图书敬而远之的沈登恩,坦言林行止和张五常改变了他的看法,他们重塑了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其实,读者对书的选择是盲目的,是需要引导的。作为一个好的出版人,你要告诉他们,你的书哪里吸引人。
    初出校园的沈登恩,当年一心要做个优秀的新闻人,没想到“一步踏错”,一头栽进出版业就出不来了。他说,一个好的出版人首先要有敏锐的意识,早人一步就是占得先机,掌握主动。从1974年创立“远景”,出版黄春明的《锣》、鹿桥的《人子》等书一炮走红,到出版金庸、李敖、林行止,一举奠定他在台湾出版界的重要地位。
    谈到台湾的出版现状,沈登恩说,台湾现有5000多家出版社,“商务”、“开明”、“中华”这样老派出版社已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了。而时报出版社、城邦集团这样的后起之秀倒一派红火。沈登恩承认,文学书在台湾面临衰退局面,民众的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短、平、快”,越来越“轻薄短小”,凸现出一片出版“后现代”现象。不同的是,内地这边的读者还能接受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他看好这片广阔的市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