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尾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期间十余家出版社都推出了“贺岁书”,京城两大书店店堂内也都设置了“贺岁书”专柜。周期短暂的“贺岁书”究竟有没有生命力,“贺岁”概念在图书行业是否行得通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0年,云南的某出版社曾推出过贴上“贺岁”标签的类似“大事记”的一套丛书,却遭遇了滑铁卢。
那么,今年的集体贺岁书市场是否也遭到冷遇和尴尬呢?记者来到王府井书店一层,两个醒目的“贺岁礼品书”专柜就在入口处。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专柜在春节期间围看的人最多,但销售状况还是叫好不叫座。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虽然专柜名称是“贺岁”,但是其中大部分书籍仍然是成套的名著礼品或者工具书,商务印书馆的“青春读书课系列”虽然在宣传上指出是“贺岁书”,但是在封面或者包装上也并没有明确标示。只有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一册民间美术作品《甲申贺岁》明确打出了“贺岁”的标记。
在记者的采访中,今年“贺岁书”似乎都没有给出版社带来即时的高额利润,甚至在业内还引起了争议。一位从事发行十余年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做贺岁书必须从装帧、设计、选题、包装等各个环节来运作,光靠媒体或者传统宣传方式打概念根本就不行,短时效的商品就要玩命做营销。而国内图书业现有的发行模式,营销投入小,又有账期,资金回笼还慢,根本无利可图。那么,出版社推“贺岁书”难道只是为了挂羊头卖狗肉或者赔本儿赚吆喝?
在争议声中,今年元旦推出国内首套“少儿贺岁书”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虽然现在文化图书市场贺岁都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却绝对有前景可挖!”该出版社策划发行部郑重表示,国内的贺岁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春节期间各种礼品销售额不下百亿元,这样一个大的市场,图书出版行业应该进去分一杯羹。贺岁书确实周期短,这就需要出版界人士在短时间内把市场需求挖出来,并且铺货到位。据了解,该社为了适应春节礼品消费者的心理和习惯,将发行渠道扩展到大城市的超市或者礼品商店,甚至还采取了直销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