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书有点冷

  贺岁影视剧走红,图书也想搭这艘“顺风船”,一批“贺岁书”近日出现在各大书店的柜台上。然而读者对此并未表现出太大的热情,“贺岁书”有点“冷”。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贺岁书”还仅是一种概念,这篇“文章”该如何做,还需认真研究。

    中国有贺岁的习俗,图书想应这个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前几年,图书市场推出了所谓的“礼品书”和“压岁书”,而正儿八经地打出“贺岁书”的旗号登场还是近一两年的事,如去年推出的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大家贺岁》、学林出版社的《百年春节》和《节趣》等。但事实上,许多“贺岁书”只是赶在了“贺岁”的时间节点,其内容和形式还是没有跳出“礼品书”的模式,只是把与“年”有关的一般图书加上个豪华包装,就热热闹闹地上市“贺岁”了。然而读者是最高明的。虚张声势的货色,你再“热”,他照样“冷”。

    行家们认为,贺岁书的定位很重要,它不应是一般的礼品书,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必需有更独特、更带有喜庆色彩的特色。贺岁书也不能过分追求“应时”,单纯以节日效应为卖点,否则,它们的“寿命”就很短,过了“贺岁”这个特殊时段,你还怎么叫卖?因而,贺岁书更应强调的是在内容上下功夫,要找准贺岁书的时效性和常销性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业内行家建议,可以在拓展贺岁书的选题上多动脑筋,比如根据贺岁的特点,把中国传统的游戏、楹联、过年的习俗等编撰成一套“贺岁丛书”,满足节日期间家庭团圆、朋友聚会时的自娱自乐;出版社还可对一年的出版成果进行资源重组,精选有价值、有情趣的章节、篇目汇编成书,让忙碌了一年的都市人以“快餐式”的阅读,了解一年中最精彩的东西。此外,贺岁书的销售,似可适当借鉴一些国外图书俱乐部的运作方式,如在书中附上一张“书票”,既可作书签,又可凭“书票”享受一定的购书折扣,这就如同给读者送上了一份有意义的贺岁礼物,可谓皆大欢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