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企业》编辑手记

  还有一些更加“精明”的公司学会了钻法律的空子来规避加班费,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概算加班”。特别是在企业中的销售岗位上,这种制度最为常见。比如,公司会向员工支付每月数万日元的“销售补贴”“岗位补贴”,剩余的加班费就不再支付了。也有企业为了吸引人才,故意在招聘启示上夸大名义薪资,却在合同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写着,只有每月达到多少小时的加班时间才能拿到全额的名义薪资,否则就只能拿到底薪。更有甚者,而原本看似不错的薪酬最后摊平后发现时薪仅仅等于或者略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薪资标准。

  近年来兴起的另一种极为常见的规避劳动法约束的方法叫“个人外包”,原本是指企业将一部分业务委托给作为个体户的劳动者,而后来发展为企业不和劳动者直接签劳动合同,而是“委托合同”“外包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并非企业雇员,而是个体经营者,因此也就被置于劳动法管辖范围之外,再怎么加班都是个人行为,与企业无关,从而完美地让企业规避了不支付加班费的风险。

  无论何种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廉价地让员工延长劳动时间。正所谓“因为廉价,所以超时”。在IT产业中有一个说法,“有体力就干,35岁就退休”。吸血企业的共同之处就是在那里工作的全都是年轻人。即使在正式员工中也有很多人因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工作,不得不辞职。然而,企业还会继续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年轻、健康的劳动者,让他们成为企业的零件。

  值得注意的是,吸血企业的低薪和长时间加班等恶劣的劳动条件并非源自于经营状况不佳,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发展,并且把这种“用后即弃”式压榨、非可持续性地使用人才的手段当成支撑公司发展的理所当然的条件。所以无论社会经济状况多好,哪怕公司销售业绩全世界第一,员工的待遇都不会得到改善——“筛选”员工、要求绝对服从的公司理念不会因此有丝毫改变。

02 诞生于日式雇佣的“吸血企业”
  日企加班文化一直以来也为人所诟病,过劳死的案例屡出不绝,但是从社会整体来看,长期以来很多日本人还是愿意接受这一模式,这是因为员工以超时劳动为代价,换取企业高水平的福利和终身保障。

  然而吸血企业抛弃了日式雇佣传统中的保障性因素,只留下对自身有利的超时劳动和对员工的超强管理权。超时劳动的问题前文已经说过,这里再谈一谈企业管理权问题。传统日本企业中存在的“人事管理权”的作用力度要远强于外企,劳动者更加习惯于柔性地服从来自企业的命令,以此来换取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工资制的待遇。比如,员工必须机动灵活地响应公司的各种工作安排上的变化。某个业务部门需要缩小规模,或者公司整体业务出现规模扩大、缩小的变动,这样的情况下却要求安排给员工的业务内容和业务时间始终保持不变,就必然无法灵活地展开调整,只能按照公司业务的繁忙和空闲程度频繁解雇、招聘员工。但如果公司在员工安排上拥有很强的权限,则可以依业务内容或安排员工去别的部门,或延长劳动时间,从而避免解雇员工。这也是终身雇佣制度能够执行的一个前提。

  但是,对吸血企业来说,其人事管理权保持不变,而雇佣保障和企业福利这两点被大幅削弱。它们强迫员工绝对服从,能利用的时候榨取一切价值,不能用的时候则直接踢掉员工,而且为了避免支付离职赔偿而逼迫劳动者选择主动辞职,会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种种职场霸凌,比如会定下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的极高的指标、故意不付加班费等。这些都是它们继承传统日式雇佣制度,同时对其加以滥用的结果。

03 所有企业都有可能变身为“吸血企业”
  今野晴贵指出,理论上所有的企业都有可能采用和吸血企业相同的战略。哪怕是传统的优良企业,也有可能在找人事咨询公司“出谋划策”后转眼变成吸血企业。吸血企业钻法律空子的战术对于普通企业来说同样适用。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就职于企业的劳动者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今野说,如果你还认为“自己的公司不会是吸血企业”,那就太天真了。企业有企业自身的逻辑,如果有必要,它们可以随时采取行动。只会一味相信公司的“老好人”,在今后的时代会越来越难以生存。

  这样的话可能会遭到很多人反驳说,如果每天一味疑神疑鬼,不光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耽误自身今后的成长。确实,和公司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是提高工作热情的必要条件,每个劳动者倾注在工作上的热情,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率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劳动者无时无刻不置身于吸血企业的威胁之下,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怀疑”,尤其是在罹患身心疾病之前及时逃离。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