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刘志伟:《超越江南一隅:“江南核心性”与全球史视野有机整合》,《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
[2]余同元:《明清江南战略地位与地缘结构的变化——兼论文化江南的空间范围》,《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参胡克诚:《逋赋治理与明代江南财赋管理体制的变迁》,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4]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1、121页。
[5]蒋明宏:《东林学风与明清苏南望族》,《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周学军:《明清江南儒士群体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7]王鸿泰:《武功、武学、武艺、武侠:明代士人的习武风尚与异类交游》,《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4年第85本第二分,第209—266页。
[8]特别是勾摄人犯或勾摄公事、风俗教化、秩序维护等方面,都有助于治安控制。参王昊:《明代乡里组织初探》,《明史研究》第1辑,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99—211页。
[9]城乡地区专职的防御体制,具体施行当然有其地域的适应性与时间限制。参陈宝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明史研究》第3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3—70、138页。
[10]冯贤亮:《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0—236页。
[11]参[日]夫马进的《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同朋舎出版1997年版)、梁其姿的《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吴震的《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王卫平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与《清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系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黄鸿山的《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以晚清江南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
[12][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李天纲:《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王健:《多元视野下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的互动:以明清江南为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3][日]濱島敦俊:《明代江南の水利の一考察》,《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69年第四十七册;[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郑樑生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李卓颖:《新方案与十五世纪晚期江南水利改革》,《明代研究》2010年第15期,第1—35页;冯贤亮:《环境与生活:明清江南乡村水利的传承及相关问题》,《复旦史学集刊》第五辑“变化中的明清江南社会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5—119页。
[14]邹逸麟:《谈“江南”的政治含义》,收入王家范主编:《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182页;《谈历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义》,《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
[15]冯贤亮:《明清江南的州县行政与地方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16]参[日]山本英史:《清代中国の地域支配:地方文献が解き明かす清代中国の国家》,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7年版;[美]柯必德:《天堂与现代性之间:建设苏州(1895—1937)》,何方昱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加]卜正民:《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潘敏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巫仁恕:《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7年版。
[17]参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吴琦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冯贤亮:《河山有誓: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8][日]滨岛敦俊:《明代中后期江南士大夫的乡居和城居——从“民望”到“乡绅”》,《明代研究》2008年第12期,第59—94页。
[19]参李治安主编:《元明江南政治生态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0]李洵:《论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势力的兴衰》,《史学集刊》1987年第4期。
[21]相关研究可参罗晓翔:《晚清江南社会的绅权与信任危机:以常熟为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年第103期,第47—89页;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赵轶峰:《明清帝国农商社会论纲》,《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