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名医与海派医学的创生:《明清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序言

  上海虽然开埠较晚,医学史却是源远流长,且医家荟萃、流派众多。从文献记载来看,上海地区的著名医家,唐代至宋代有13人,明代有71人,清代有144人,民国时受益于弘扬国粹、广泛开展医学教育,中医人数更是发展到了1000人以上。由此可知,明清以来上海中医的发展是尤为蓬勃迅速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杨奕望所著《明清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一书中,就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8位明清医家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可使读者窥见海上医学发展之一斑,以及海上名医的风流。本期推送为该书序言。

序 言
  宋室南迁以后,伴随经济、政治中心的迁移,医学文化中心也开始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据王九林《医学文化中心的南迁》一文,至元代医学文化中心转移基本完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医学已显雏形,至明代始形成苏、浙、皖并盛的格局。明清时期,医学人物在南方集中、汇聚的趋势更为凸显。

一、医学交流的重镇
  明清两代的长三角地区,逐步成为医学知识传播、学术交流的重要区域,也是江南医药文化的首善之地。国医大师何任在其《江南中医学家学术成就及其盛衰渊源考》一文指出,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整体江南地域,实际涵盖江苏(主要指苏南)、浙江,以及江西、安徽的靠近江浙之区域。书中列举明代江南最有成就与贡献的名医个体,包括戴元礼、楼英、薛己、孙一奎、方有执、王肯堂、陈实功、缪希雍、张景岳、赵献可、吴有性、李中梓、张卿子,共13人;清代江南名医则包括喻昌、张志聪、徐彬、程林、尤怡、张石顽、程国彭、柯琴、叶桂、薛雪、吴谦、徐大椿、沈金鳌、魏之琇、余霖、赵学敏、王士雄、王泰林、费伯雄、陆九芝、吴师机、马培之、张聿青、余听鸿、周学海、陈莲舫、张山雷、恽铁樵、曹炳章(末三位实为清末民国时期医家,曹氏卒于1956年),达29位之多。进一步查阅地方史志家族宗谱,明清江南医家人数不下千位,所组成的医家群体构建出江南医药文化的独特景观,其中大多也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

二、海上医学的拓展
  《礼记·曲礼下》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我国世家医学,首推江南何氏,始于南宋,瓜瓞延绵至今29代。仅明代上海地域内,何氏医学形成松江和奉贤二大分支,成名医家40余位,不少担任太医院院使、副使、御医等要职(如何谦、何震、何广、何严、何全、何员、何凤春、何九经、何十奇、何从政等)。江南何氏医学,被誉为“不仅在我国历史上诚无多见,即在世界医史上,亦从未之闻”(朱孔阳《历宋元明清二十余代重固名医何氏世系考》)。上海本地医家为数众多,如明清之际松江李中梓,究心岐黄四十载,与名儒名医王肯堂、陈继儒、秦昌遇、施沛、喻昌等交流切磋医术。李中梓“既能淹取前贤之精华,又有新的创见”(裘沛然《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海派医学特色由此开始形成;代表作《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寓普及于提高之中,成为医学入门佳作。从学者众多,大多来自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湖州府等地,李氏医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发展为“士材学派”,弟子门生遍及长三角地区、流布全国,使明清江南医学踵事增华。而早在明永乐年间,家住上海县汉成里的医家陈常走出国门,跟从郑和出使西洋,随船从事航海医疗保健;后又于永乐、宣德年间两度远航,十年内三度往返,到达30多个国家,沿途传播中国传统医学。青浦崧泽儒医顾定芳,经举荐、考核,以出色医术人品进入京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留职圣济殿御药房、出任御医;顾氏翻刻的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素问》,迄今仍是校勘《内经》之最佳底本。晚明文学家、华亭儒医冯时可,著述宏富极具文名,一生游宦四十余载,编撰的《众妙仙方》载方1600余首,使简便、廉验的方药嘉惠西粤、郧襄等偏远地区百姓。明末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收录朱橚《救荒本草》和王磐《野菜谱》两部本草著作,对于中医药在海内外推广至关重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