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书摘

  尽管朱棣在这方面不遗余力,显然收效有限。如永乐元年曾下令“禁亵渎帝王之词曲”,限五日送官烧毁,“敢有收藏者,全家杀了”。这些词曲亵渎的对象如系历代帝王,大可不必在即位伊始就如此厉禁。朱元璋时实行严刑峻法,不大可能再有亵渎他的词曲流传,最大的可能就是民间因同情建文帝而流传的亵渎了朱棣的词曲。朱棣的内心始终是空虚的,恐惧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建文帝合法继承皇位又被他以武力推翻的过程。尽管他可以销毁证据,篡改史实,但这三年多的历史空白是无法填补的。

  历代帝王往往通过发现“祥瑞”,编造图谶,证明自己“天命所归”。但这主要用以起事开国,或篡夺之前,而朱棣是事后弥补,即使能骗后人,却骗不了当世人。所以他不得不乞灵于另一途径,制造梯航毕集,重译贡献,万国来朝的盛况,向天下臣民证明自己才是膺天运,继大统的真命天子。这才是朱棣派郑和率领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二万多士兵,“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的目的。

  果然,郑和的船队返回时,“诸国使者随(郑)和朝见”,还带回大批各国的“贡品”,尽管提供的“回赐”远高于这些物品的市价。有的国还专门派遣使者,如永乐五年,满剌加使者来朝。六年,浡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携家属、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朝,两月后病逝于南京。但这丝毫不减弱扩大“万国来朝”影响的效果。国王一行在福建登陆后,一路受到沿途州县隆重接待,到南京后皇帝多次赐宴,死后以王礼葬于安德门石子岗,并寻找入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每年春秋两季由专人祭扫。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妻子、陪臣等五百四十多人来朝。永乐十五年苏禄国(今菲律宾西南)东王、西王、峒王携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来朝,从福建泉州登岸后,沿途受到隆重接待,又派专使在应天府(南京)宴请接风,又陪同北上,到北京后朱棣亲自款待。使团留京近一月,三王辞归,又派专人护送。至德州时东王病殁,建陵隆重安葬。

  郑和带回来的“贡品”中如果有见于古籍记载的“瑞兽”,或者中国从未见过的珍禽异兽,其作用更非同寻常。如永乐十七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麟,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皇家画师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

  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也使朱棣得到自我陶醉。正因为如此,郑和的船队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发,并且越驶越远,直到东非。这也证明了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达南极洲、美洲的所谓新发现纯属无稽之谈。既然郑和远航的目的是号召和组织“万国来朝”,是为了扩展大明的声威,他的目的地自然是有人有国的地方,实际上他正是循着阿拉伯人已经开辟的航路和积累的知识,由近及远,一个国一个国地拓展的。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一个事先一无所知或已经知道没有人的地方,或者远涉重洋去发现新大陆。这与以探寻新航路、殖民地、土地、资源、人口为目的的西方殖民者、探险家、航海家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宣德年间就被全部销毁,这样的推测已经找不到直接的文献根据,但还是可以找到直接的证据。宣德六年(一四三一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发时,分别在浏河天妃宫(在今江苏太仓市济河镇东北)和长乐天妃行宫(在今福建福州市长乐区西)立了《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之记碑》。前者立在当地天妃行宫的墙壁中,无湮没无存。但在明人钱谷所辑《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八《道观》中录有碑文。后者至今保存在长乐区的吴航小学内,碑文内容与《吴都文粹续集》所录大同小异。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以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奉琮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赉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