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书摘

  一、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一、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一、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柰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于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一、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遗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是年满剌加王亲率妻子朝贡。
  一、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犳、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赉捧金叶表文朝贡。
  一、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一、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


  由于碑文是向天妃呈报并感激、祈求庇佑的,自然不敢编造,所以除了有些用词难免夸张外,其余内容都应属实。可见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特别是第五次下西洋,取得“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栖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的成就,导致“或遣王男,或遣王叔、子弟赉捧金叶表文进贡”,这才是永乐帝所求。当然,碑文不会也不可能点破永乐帝的最终目的——增强、稳定他的政治合法性。

  而碑文记录下西洋途中的军事行动时,都强调其被动性,事非得已,并都是适可而止,对敌外分子宽大处理,完全看不到对“耀兵”的渲染。

  这些都使我对自己“郑和为什么下西洋”的推断更有把握。

  【文章摘自《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