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新书分享会

  2022年8月20日晚,上海书店出版社在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了《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新书分享会,邀请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与到场读者聊聊他眼中的中国历史。在分享会中,葛剑雄教授谈到了历史的形成、发展,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引人思考。本文根据现场录音编辑而成,让我们重回讲座现场,发现中国历史的表与里。


  我们现在看历史,并不是说把文字都读通,知道字面意思就可以了,如果仅是这样,学习历史并不难。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学习历史,这得从历史的产生说起。

  最早记录历史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向老天爷和祖宗汇报。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面对各种灾害,他们是渺小无助的,那么就需要祈求上天,请祖宗来保佑他们。像中国的神话,比如精卫填海、后羿射日,都是在和天对话。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会结绳记事,有了文字就用文字记事。后来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向天神报告,这便是史官。既然是向天神报告,就没法弄虚作假。可对统治者来说,他们一方面要掩盖自身的过错,另一方面又祈求老天爷的保佑眷顾,那么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去按自己的想法写历史,甚至篡改历史。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史学的传统有两个面相,一个坚持实事求是,一个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对历史进行修改。以唐太宗为例。他提出来要问史官看他们如何写自己的历史,起初史官们都不同意,照例皇帝是不能看别人怎么写自己的历史,因为历史记录下来是要给老天爷和祖宗看的,然而唐太宗破了例。

  这里就需要提及玄武门之变。众所周知,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害了他的哥哥和弟弟,迫使他父亲让出皇位。为了证明所获政权的合法性,唐太宗就删改了史书中对其不利的部分。我们要说的是,一部二十四史,记录的历史并不都是事实,修史的目的在于加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就像清朝的皇帝,在天下尚未坐定之时,便开始撰修《明史》,它修史的目的就在昭告世人,清朝获得天下乃是天命所归。而为了证明这一点,就还需要证明明朝的政权合法性,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会美化朱元璋。

  那么有人会说,官方修史会有问题,非官方修的历史是不是没有了?并不是,也会有问题。私家修史,因为很难看到原始材料、公家档案,容易采纳道听途说的内容。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历史疑案——“烛光斧影”,讲的是赵匡胤之死。私修历史记载,那天晚上开封城下大雪,赵匡胤接弟弟赵光义入宫把酒言欢,当时屏退左右,在场的人只能看到他们兄弟俩你来我往,烛光闪动,忽地听到有斧头砍击的声音,之后一片沉寂。第二天上午赵光义宣告赵匡胤已死。这是很让人疑惑的事,在场并没有目击者,那么外面的人是如何知道的呢?看上去那些故事有声有色,其实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既然史书总让人生疑,那么我们还需要读历史吗?是需要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能从并不完全准确的历史记载中抽丝剥茧,尽可能复原历史现场,还原真相,还历史真面目。我曾开玩笑地说,要是曹雪芹当年留下了自己的日记,今天可能90%的红学家就要下岗了。恰好曹雪芹没有留下多少历史材料,这样就可以去研究,辨别材料的真伪,发现新的材料。历史学家所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如此,探求真相,复原真相,并提供自己的判断依据。

  在谈论“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一部分属于科学,比如谈具体的人、事件、制度,这些是科学,比如一个人的生卒年月、成长经历,这些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有时候材料不完整。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就需要把这些不完整的地方补全。历史的另一部分属于人文,也就涉及如何看待历史,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很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人认为是罄竹难书的罪行,也有人会认为儒生扰乱社会秩序,应该绳之以法。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有标准答案吗?其实是没有的。这和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有关。

  我在书中所写的文章,有涉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只是提供我读历史的角度,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谈五代十国的政坛“不倒翁”冯道,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赞者有之,批评者亦有,我想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现象。冯道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即便如批评者欧阳修,也没有否定冯道所做的好事。之所以欧阳修要否定冯道,是因为他不符合主流的政治道德,毕竟冯道一生历经四朝,曾向契丹称臣,为六位皇帝服务,是为不忠。然而五代十国乃是乱世,政权更迭频繁,如果愚忠侍奉,何人来管理国家,为百姓做事,所以我对此持不同的看法。

  会有人说,要是这样去解读历史,要认识历史可就太难。确实是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对我们而言,看待历史关键是要有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很重要,它会影响你如何看待历史。另外我们需要用逻辑思维去看历史。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