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新书分享会

  例如我写唐太宗的这篇,很多史事是从逻辑上推理的。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哥哥要加害于他,还是李世民反过来进行谋杀?我从逻辑上是这么判断的:作为兄长,李建成年长李世民九岁,早已被立为太子,且李渊并没有换太子的迹象,那么作为次子的李世民,若不采取非常手段,绝无可能成为皇帝的。

  我再来谈谈郑和下西洋。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此庞大的船队,出动这么多人,最后把国库的钱都快花完了,这番兴师动众的举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与友邦保持和平往来,还是按传言中所说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亦或是宣扬国威?联系海外去对付当时的蒙古人?这些说法都有些依据,但又站不住脚。我的结论是下西洋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朱棣政权的合法性。这怎么去解释呢?因为朱棣获取政权的过程并不“光彩”,在传统社会被视为武装叛乱,而这是很难掩盖的事实,建文旧臣也都并不服他。朱棣与建文帝打了三年,最后从北京一路向南,打进南京城,这样的事,天下人都知道了,该如何去解释自身的合法性?朱棣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他就把视野转向了海外。在他看来,万国来朝的局面有助其政权的稳固,百姓们看到各国朝拜的景象,会认为是天命归于朱棣,自然也就服膺于他了。

  有意思的是,郑和下西洋带回了“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吉祥物,古人视为神灵。其实郑和带回的并非传说中的麒麟,而是长颈鹿,但是“麒麟”的真假并不重要,朱棣拥有了它,就是一种威慑,用一种形式来昭告天下,他的政权是被神灵所保佑的,这样他的政权合法性就大大增强了。

  书里也提到了另一位争议人物——王莽。说起王莽,传统史家都是否定他的,说他弄虚作假,是伪君子。在我看来,倒并非如此。王莽虽然篡取了汉朝的天下,但他确实表现出在当时看来高尚的道德品质。批评的人可以说他是一种伪装,但王莽自始至终保持着这样的品质,要装一辈子也是很难的。比如当时他的儿子因为杀了奴婢,被王莽迫令自杀,这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王莽的家风很严,别人到他家去,看见一位穿着粗布短裙的女人出来接待,还以为是佣人,实际上是他的太太。王莽还把很多钱财用来救济穷人。如果说他是伪君子,这些举动又如何解释呢?就因为王莽的行为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就一概抹杀他的所作所为吗?这显然有失公允。况且即便是王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仍然有千余人愿意跟着他死,那就说明至少他还是得到一部分民心的。

  那么王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来是他不应自立为帝,连雄才如曹操,也不敢称帝,他宁愿等着儿子来做这样的事。从当时的时局看,王莽已是大权在握,仅剩一个小孩子做傀儡皇帝,对他根本构不成威胁,但他还是心急,连形式都不要,就取而代之了。

  二是盲目复古,追求完美。王莽有些完美主义,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他想给每个人好处,那么到最后谁都满足不了,因为就那么点资源,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比如他请知识分子到首都来,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知识分子们很高兴,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来?王莽觉得奴婢太苦了,要废除奴婢,这确实是好事,但很多奴婢什么都没有,没有能力耕种土地,日子一久,原先的奴婢反而怨恨王莽了。王莽要平分天下土地,学以前的制度,但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往往无法落地。

  此外,王莽还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行政名称和货币制度,弄得改革越改越乱,得罪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其实说实话,王莽的初衷按理说是好的,但好心办坏事,脱离社会现实,没有政治智慧,最终酿成了悲剧。所以分析王莽的失败,并不从其个人人品出发,我的这些分析,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历史事实,然后去思考王莽失败的原因所在。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抵达历史事实的真相,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想大家至少能够把那些虚假的“事实”摒弃掉,这样能让我们离历史事实近一些。我提出一些对历史的看法来和大家讨论,主要是提供一个来自我看历史的角度。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
葛剑雄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2年3月出版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写给大众的书,借助各方史料,用晓畅的语言,探索历史真相。

  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到唐、五代、宋、元、明、清,史家葛剑雄选取了其间二十个重要的历史片断,夹叙夹议,以点带面,进行了照相式的呈现。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细致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一代枭雄王莽,是“阴谋家”还是“改革先锋”?迁都之举,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天可汗”唐太宗为何三番五次要看史官记录?……打开这本书,层层的迷雾将一点点被拨开,事件的真相在一点点被还原,历史人物的多重面相一一呈现。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葛剑雄娓娓道来。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