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按照《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实际是毫无根据的。据成书最早的明朝官方史书《成祖实录》记载,朱允炆是在燕王朱棣(成祖)的军队进入京师(今南京)后,在宫中自焚的。但民间一直有他削发为僧,从地道中逃脱的传说,并逐渐演变为完整的故事,清初谷应泰作《明史纪事本末》,有《建文逊国》一卷作详细记述。但建文帝流亡海外的说法,此前并无线索,以情理度之亦不可能。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年),一直未离开宫禁,建文四年(一四〇二年)被推翻时才二十五岁,毫无社会经验,更无海外联系,在没有可靠的外力支持下怎么可能逃亡海外?如果朱棣真的怀疑他未死,必定会立即大规模搜捕,何至于在官私史料中一无所录,连谷应泰也编不出什么具体情节?在国内也没有留意寻访追捕,怎么会查到海外去呢?退一步说,即使有建文帝逃亡海外的传闻,却没有任何对国内造成威胁的迹象,对朱棣而言,让建文帝终老海外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吗?再说,如果建文帝真流落海外,秘密寻访或许会有所得,如此兴师动众,岂不是预先警告他继续远遁吗?
至于第二个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历来帝王用事海外的普遍心态,只是从来没有哪位皇帝会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接连六次(第七次是其孙宣德帝所为)下西洋,并且越驶越远,到了此前从未到过的东非。首次下西洋距永乐帝篡夺成功不过三年,而且在此前二年的永乐二年已经派宦官马彬使爪哇、苏门答腊,李兴使暹罗,尹庆使满剌加、柯枝等国,如此急迫,显示还有其特殊目的。
要说“耀兵”,总得与军事形势有点关系,而当时在军事上对明朝稍有关系的(实际还谈不上威胁)无非是蒙古、安南(越南)、日本,永乐帝都已分别处置,但于永乐三年(一四〇五年)至五年郑和、王景弘的首次下西洋经过的却是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是经今越南南部至印度尼西亚群岛,或许还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而永乐五年至七年的第二次下西洋到了锡兰,航线与第一次大致相同,显然也与军事无关。
近年有学者提出,郑和下西洋或许是永乐帝军事大战略的一部分,是为了联络西亚,对付蒙古。此话貌似有理,实际却经不起推敲。如果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前对西域的形势还全然不知,那么在明朝初年,蒙古、西域的地理已经了如指掌。从成吉思汗西征,到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形成,亚欧大陆已连成一体,元朝与西域之的交通往来已相当频繁。永乐帝难道还不知道,如要从战略上牵制或包抄蒙古,西域(今新疆和中亚)才是关键,何必舍近求远,绕那么大的圈子?离蒙古越来越远,根本沾不了边。
明朝当然要考虑制约、防范蒙古,所以在永乐之前的洪武二十九年(一三九六年)已经派陈诚往西域撒里畏兀儿(今青海省西北),建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永乐十一年(一四一三年),诏令中官李达护送帖木儿国王沙哈鲁派遣的使者回国,随行人员中有典书记陈诚,回国后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进呈御览。永乐十四年,陈诚护送哈烈、撒马儿罕、俺都淮等国朝贡使臣回国。永乐十六年,陈诚护送哈烈沙哈鲁、撒马尔罕兀鲁伯派遣的朝贡使阿尔都沙回国。如果永乐帝真要为了对付蒙古而实施什么外交甚至军事战略,已经有足够的机会。
而且在郑和前三次下西洋采取的有限的军事行动,都是针对沿途或当地的敌对势力,从未离岸深入。从第四次开始,已经没有任何军事行动。
那么郑和究竟为什么下西洋呢?这要从永乐帝朱棣夺取政权后的形势分析。
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元年(一三九九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举兵“靖难”,至四年六月兵临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朱棣入城即位。尽管朱棣顺利夺取政权,但如何取得合法性成了最大的难题。因此,他立即以利诱和威逼手段争取建文帝的重臣、文学博士方孝孺的合作,条件就是为他起草登极诏书,企图将自己的篡夺行为解释为周公在兄长周武王死后辅佐侄儿成王。方孝孺严辞拒绝,被灭十族(九族加朋友弟子)。接着朱棣宣布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取消了建文帝的合法性。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表明自己直接继承太祖皇帝。永乐九年下诏重修《太祖实录》,据吴晗考证,这次和以后的重修,目的都是为了篡改有关史料,证明太祖皇帝生前早已属意于这位四皇子,因而取代建文帝完全合法。
|